Tuesday, December 29, 2009

这么鬼巧?

五分钟前刚刚在自己的部落听了海明威与泳儿合唱的《我的回忆不是我的》
五分钟后在网上收听MY FM,
那么巧电台就开始播着这首歌。

哈哈,可惜我没有买马票,
如果下次几时我偶尔买了马票,
然后晚上就开头奖,
那就好咯……

也谈货币战争

(点击图片进入简介)

有人把它当作奇幻小说来看。
有人用阴谋论来解读它。
有人被它当头棒喝。
有人因为它而开始注意金融业的操作。

书的作者(编者?)因它而红,
专属网站
第二本著作已经火红面世,
到处去演讲,
并且成了美国公民(??……!!!)

不管书里说的有几分真、几分假,
至少它提供我们另一种角度来解读世界的现代史。


……”

回头看我国及邻国发生的种种问题,不禁被书里头的一句话吸引:
“没有经济自由,政治自由只是摆设;
没有经济平等,民主制度也就失去了根基,成了任凭金钱玩弄的道具。”

人是自私、自利的,
撇开追求奢侈繁华的人不谈,
许多人的自私自利也只是为了生活得好一些,
和许多在新加坡打工的各国劳工混了近两年,
收起了清高,
发现到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是需要被解决的。
理想主义者始终是理想主义者,
唯有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才是改革者,
再谈……

Thursday, December 03, 2009

罗里的收音机



《我的回忆不是我的》
合唱:海明威,泳儿

伤心的总会任性
灰心的总会用气力
将最好的过去将最多的细碎
锁到属于你的眼睛
失恋的不够耐心
失恋的不信是注定
于最黑的世界
于最光的刹那感动
属于你的气息
即使很多一起过的
想起的通通你的
为着是浪漫的爱情
通通都可再见但承诺可再听
什么可不变色 oh baby~
当晚与你记住蒲公英
今晚偏偏想起风的清劲
回忆不再受制于我我承认
回忆也许你的
当晚与你记住流水声
今晚站在大地自己倾听
难道送别你回头总是虔诚
谁能怪我总是太感性


********************************************
一两个月前在电台及Youtube听到这首歌。
昨天放工前驾着小罗里时收音机也播着这首歌。
当时一时想不起歌名,也记不起歌手是谁。
只好尝试记下几句歌词,结果只记下最后的几个字——蒲公英、太感性。
一来自己的广东话很差,二来罗里的音响素质不好。
刚才在搜寻栏键入了“合唱太感性”,谷歌到《你的承诺》这首歌。
到Youtube搜寻,才知道这首歌有粤语版及华语版。
华语版是《你的承诺》,粤语版叫《我的回忆不是我的》。
最喜欢听泳儿唱的前面那四句。

知道泳儿是因为以前的大学室友在她刚出道时就喜欢她的歌
会对她有印象是因为她翻唱了林凡《一个人生活》的粤语版《感应》。
倒不是因为《感应》特别好听,
而是林凡那首《一个人生活》,是中学时有一阵子很喜欢的歌曲。
年少嘛,有谁没有一段强说愁的岁月呢?

如何成为未来学家

“知道怎样当个骗子最安全吗?
人类历史最资深未来学的宗教可以给我们最清楚的启示,
那就是预言实现的距离平方和安全成正比。
也就是说,你对未来的预言如果不智到下一个小时、明天、下星期一就一翻两瞪眼,
那你被扭送法办的机率就大到接近必然;
相反地,实现的日子相隔越久远,你不仅落跑的时间越有余裕,
而且大有机会跑都不用跑而成为趋势专家或未来学者,
因为时间会自动转换成空间,时间还会带来失忆、遗忘且让人心平气和。
我们谁曾在十年二十年后回头去找那个保证我们现在必然大发的可恶算命先生掀桌子拆招牌呢?
而当实现的时间到达无穷远,像《启示录》末日审判那样子,
那你就牢不可破不再是骗子,你一定是智者,是先知,
一不小心还会变成神。”

——唐诺《阅读的故事》第236页

放慢

是时候放慢脚步了,
最近赶工作赶到生病,
患上干咳,
这是我太劳累的症状。

不喜欢这里的生活(虽然这里的生活方便及有条理),
金钱不是我的追求(人的生存条件很简单,有食物及住所即可),
权术不是我的性格(虽然知道怎么玩下去),
喧闹、炫目不是我的喜好,

或许这才是导致我生病的原因吧。

Tuesday, December 01, 2009

《阅读的故事》一书



閱讀的故事






这是我到目前为此读过最贴近阅读者心情的有关阅读的书。

书名及目录让人以为是一本说教的书。
但真读下去了,才发现这是一本有关阅读者的困惑的书。
唐诺本身即是专业读者,
他在这本书里道出了身为阅读者的困惑,
不过这不是那种令人痛苦的困惑,
而是种会让人沉迷上瘾的困惑,
也因此阅读者因困惑而读书,也因读书而困惑。

虽然我还未读完,但已迫不及待想记录在此。
此书是如此准确、深刻、诚实地击中阅读者(至少是我)的内心。
虽然最近每天工作都加班,
但晚上睡觉前依然会尽量看完一章,
若真的很累,也要看完几页才情愿。

这也是一本我想拥有的书,以备日后重读。

Friday, November 27, 2009

遥远

最远的地方看来很远,但你有一天可能会流浪到那里,踏遍每一寸草地,
而你最近的地方却未必真正的走过。
最近的事物往往不去珍惜,却去渴求最遥不可及的,
等得到了遥远的事物,才回想近处事物的好处,那时近处已成了天涯了。

所以远的往往是近的,近的往往反是远的。

——温瑞安

朋友说他很忙。

我这个月也忙得快要倒下了。
从十月最后一个星期开始到现在,
每天从早八点工作到晚上八点,
周末假日照样无休。
这情况预计会持续到十二月中。

累得快要死了,
只觉身体不是我的,
被凌辱得不成人形。

更别说那些和我一起工作的工人了,
他们可都是实实在在的用体力在劳作。
虽然他们都是很想OT的(后话再谈),
但我还是觉得很过意不去,
生怕会做死别人的老公或儿子。。。
哈哈。

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阅读的第一本书

阅读的第一本书,不需庄严沉重的仪式,不必把它想象得太严重。
阅读一本书的代价只是马币三、四十令吉及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的时间。
放松心情,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开始阅读,
我们一定能找到心中的第一本书。

“……下一本书,就藏在此时此刻你正念着的这本书里头……
书与书之间的联系和彼此召唤,一本书靠另一本书说明,
这本书所遗弃的细节,在另一本书里被逐线逐条的描绘,
这本书里被冻结成静态风景的部分,在另一本书里却生猛的运动起来,
这本书所悬缺的答复,
你在另一本书里也许可多发现完整答案的变形虫似的另一角拼图……
婉转曲折的,会引领你看到书籍汇成的大海,那个可能性的、意义的大海……”
——唐诺《阅读的故事》
第五篇 “第一本书在哪里?——有关阅读的开始及其代价”

Friday, November 20, 2009

阅读的困惑

阅读,源自于困惑。
但随着阅读的进行,
困惑不只是没有被一一解开,
反而还源源不绝地涌现。

困惑虽然没完全被解决,
但我们的眼界却变得更广了。

哲学,可就是人类的困惑史。

Wednesday, November 18, 2009

阅读者的孤独与幸福


“……因为这里包藏着另一个阅读的陷阱,
一个只供最坚定真诚阅读者摔进去的最美丽陷阱。

……阅读者越受书籍中更好世界的引诱,相对便离开眼前的世界越远;
越理解存放在书籍中种种更好的世界,
相对变越容易看清眼前世界的贫薄、粗陋、乏味和不义,
甚至到达难以忍受的地步。

而更刺激的是,阅读者所看到并视之为珍宝的这些更好的世界,
直接了当说,却通常是一个一个“被击败”的世界——
被历史的偶然机遇击败、被习焉不察的流俗击败、
被人们的粗疏、懒怠、不讲道理和坏品味坏程度击败。

它们好像越精致、在书籍中的世界活得越欣然,就越难移植到五浊恶世的现实空气中存活似的。
於是,阅读者等于是以两倍的速度和眼前的世界分离,
正义感和鉴赏力尤其在其中扮演推进器的角色,
很容易把认真的阅读者抛到一个被彼此不断远离的应然世界和实然世界暴烈拉扯的尴尬位置,
仿佛要他要钱还要命的二选一。

也因此,不全然都是廉价的肉麻和自怜自伤,阅读者的确会油然生出某种孤独感,
越往深处走去就越清楚具体,最终,你会发现人间的语言原来这么简陋不够用,
你简直无法用现实世界的有限流通语言去描述出你真的看到的丰饶世界,
更遑论说服和辩论……

这真的是一个不容易平衡、不好长时间站稳脚跟的位置。
的确,阅读者比谁都容易觉得幸福。
这种幸福,我想,首先来自于他好像听到了别人接听不到的异样声音,
生起一种被眷顾的惶恐幸福;
由此,眼前世界像念了魔咒一般朝他一人打开来,
让他看到寻常人等无缘目睹的深度和奇特变化,
在别人只有当下“这一个”世界同时,
他仿佛拥有一个又一个交叠呼应还一路衍生的不同世界。

这是一种有沉沉重量的丰饶幸福,但把这么多幸福全扛一人身上还是很累的,
需要相当的耐力和体力;而且,
紧抱着这么多幸福充满心中四肢百骸却没法跟别人展示更是孤寂,如锦衣夜行。

这么一樁耗力而且孤单的事,於是便时时考验着阅读者的心智韧性,
也考验着阅读者对眼前世界和人们总是有限度提领的同情和眷恋,
最终还生物性的考验阅读者一路在衰竭腐朽的肉身,
就跟昔日的玻利瓦尔一样——阅读者站在自己熟悉的实存世界,
却发现自己是异乡人,语言居然也是异乡异时的语言,
他鼓起勇气大声说出来,但往往只能把听者设定为以后的人,
希冀时间大神帮忙,在他的肉身或已不存在的遥远将来有人慢慢会听懂……”

——唐诺《阅读的故事》
第三篇 “意义之海,可能性的世界——有关阅读的整体图像”

Monday, November 16, 2009

阅读习性的成长与发展

“以才智为傲的学者,忘了自己心智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路——幼年时大人念给他听的故事,小时候兴奋沉迷的探险书,还有青春期令人泪落的滥情小说。
(这类学者)以为只要别把他们所反对的书提供给一般大众,大众就会依照学者的标准阅读;但这类学者错了。
不让大众读那些书的话,他们就根本不会读书了。
……
我所碰过的饱学之士皆坦承自己有段时间,通常是青春期,曾沉迷小说……我的观察……让我相信一个人若要成为饱学之士,他的心智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有一段时间渴望阅读小说;或许还会沉迷其中;而一旦这种渴望获得满足,他就会安全度过,逐渐踏入更宽广的知识领域,往后这种渴望再也不会发生。……”

——William Frederick Poole(威廉.弗雷德里克.普尔,1821-1894)

Saturday, November 14, 2009

图书馆的故事

《 图书馆的故事——人与书,千百年来不曾平静的历史》
作者: 馬修•巴托斯,譯/尤傳莉
ISBN: 9789573255673
出版社: 遠流
出版年: 20050701



在圖書館裡,有世界上所有智慧的紀錄。
──美國散文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隨著時代演進,圖書館既累積和保存了知識,也同時影響、激發和消除了某些知識。馬修‧巴托斯是一位專精稀有書籍的學者,也是才華洋溢的作家,他帶領我們從 經典古籍到中古世紀修道院、從梵蒂岡到英國圖書館、從社會主義者的書坊到現代資訊時代的家庭圖書室,從事一趟精彩的知識與智慧的探密之旅。

   從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泥板到埃及幾層樓高的亞歷山卓圖書館,從中國的秦始皇焚書到希特勒的少年讀物,從巴格達偉大的中古世紀圖書館到現代波士尼亞國家圖 書館裡面無數被毀的多元文化圖書,圖書館一直就是戰場,狂人與智者在此征戰,試圖主導書對我們的意義。這些戰爭讓我們看到圖書館兩個相互矛盾的本質:一方 面,我們想要出版大量書籍,來讚頌最好的、最美的文字;另一方面,我們想控制住任何形式的人類知識。

  廣如百科全書,妙似小說故事,本書雖小,內容卻極為豐富。

  圖書館是無限且循環的。
  ──阿根廷詩人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摘自此书封底


「宇宙(別人管它叫圖書館)由許多六角形的迴廊組成,數目不能確定,也許是無限的,中間有巨大的通風井,迴廊的護欄很矮。從任何一個六角形都可以看到上層和下層,沒有盡頭」。

「當人們聽說圖書館已經收集齊全所有的書籍時,首先得到的是一種奇特的幸福感。人們都覺得自己是一座完整無缺的秘密寶庫的主人。任何個人或世界的問題都可以在某個六角形裏找到有說服力的答案。」

「有條理的文字使我的注意力偏離了人們的現狀。確信一切都有文字記錄在案,使我們喪失個性或者使我們自以為了不起。我知道有些地區的青年人對書籍頂禮膜拜,使勁吻書頁,然而他們連一個字母都不識。」

「衰老和恐懼也許誤導了我,但我認為獨一無二的人類行將滅絕,而圖書館卻會存在下去:青燈孤照,無限無動,藏有珍本,默默無聞,無用而不敗壞。」

「我剛才寫下「無限」那個形容詞,並非出於修辭習慣;我要說的是,認為世界無限,並不是不合邏輯的。………..認為世界無限的人忘了書籍可能的數目是有限的。我不揣冒昧地為這個老問題提出一個答案:圖書館是無限的、周而復始的。」

「假如一個永恒的旅人從任何方向穿過去,幾世紀後他將發現同樣的書籍會以同樣的無序進行重複(重複後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有了那個美妙的希望,我的孤寂得到一些寬慰。」

——摘自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巴別塔圖書館》



圖書館的發展和文字紀錄與文獻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當人類意識到要將知識或經驗用文字紀錄下來以供應用時,最古老的圖書文獻便產生了;然後,人類再意 識到聚集更多不同的圖書文獻,並將其有秩序的存放,提供更多人研究利用,更容易能由知識經驗形成智慧,於是最早的圖書館也就誕生。

由此看馬修‧巴托斯(Matthew Battles)的《圖書館的故事》(Library: An Unquiet History),其實談的非僅單純「圖書館」而已。此書主書名Library中文一般譯為「圖書館」,但Library這個字其實還包括藏書、文庫、叢 書、保存的資料等意思,幾乎凡是書籍的彙集都可叫做Library,所以這本書的內容,其實是廣義的Library,包含圖書和圖書館的歷史和故事,倒是 中譯書名副題「人與書,千百年來不曾平靜的歷史」把這意涵都表現出來了。

巴托斯這本書有別於一般圖書館科系學生所讀的教科書那麼制式和呆板,他雖然也大致循著書籍或圖書館演進的軌跡,但卻經常往返不同時代空間,使讀者在奔馳智 識發展不同時空之際,領會到多重的合音之感;他也比一般圖書館歷史書多敘述少為人知的逸事,像阿拉伯文化中的「智慧之屋」等。可貴的是,巴托斯敘述圖書和 圖書館故事,經常觸及到外圍的相關的文化、神話、宗教、政治、文學,甚至牽涉到當時的印刷工業、知識圈論戰等議題,使這本書成為文化史的延伸,對西洋歷史 和人文有興趣的都可閱讀,而非僅以圖書館科系學生為主要讀者。

巴托斯在書中花許多篇幅在談歷史上的焚書和毀滅圖書館,他說:「焚書一路追隨圖書館的歷史」,意思是除了暴君、獨裁者的破壞之外,還有戰火的波及。即連新 科技發展,許多圖書館的書都化成微縮或網際網路數位化資料,他亦憂心可能也是另外一種焚書危機,因為數位化會否因資訊載體的千變萬化反而使內容瞬間流失, 造成文本內容的消逝,著實令人擔心;巴托斯從歷史看未來的見解,頗值得目前高唱「無紙社會」和「一切數位化」者深思。

——王岫的书评

Tuesday, November 03, 2009

心已不在此

当心已不在此
留着只有痛苦

彩虹
灰色的

人群
让人厌恶的蟑螂

华丽的灯饰
刺眼

当心已不在此
再留
徒增痛苦

(生命脆弱如蝼蚁也不该咸鱼般活着)

Friday, October 30, 2009

书的迷恋

問世間,書是何物/徐淑卿

他愛書的氣味、書的形狀、書的標題。他愛手抄本,是愛手抄本陳舊無法辨識的日期、抄本裡怪異難解的歌德體書寫字,還有手抄本插圖旁的繁複燙金鑲邊。他愛的是蓋滿灰塵的書頁--他歡喜地嗅出那甜美而溫柔的香。

──福樓拜.《戀書狂》

書,是氣味
一本書在被閱讀的過程中,它已經不僅是一本書,而是糅雜著某一時光的香味與記憶。此中心情最廣為人所知的大概屬喬治.吉辛的《歷盡艱辛話買書》:「我對自 己每一本書的氣味都很熟悉,我只要把鼻子湊近這些書,它們那散發出來的氣味就立刻勾起我對往事的種種回憶。」而愛默生在寒冷的夜晚讀柏拉圖時,必須將毛毯 裹至下巴,從那個時候起,他老是把柏拉圖和羊毛的味道聯想在一起。

書,是聲音
不只是《我願意為妳朗讀》裡,讀書的聲音攪拌著情慾而像絲瓜藤蔓一樣伸展。 三○年代海達‧莫里遜拍攝的照片裡,北京邃雅齋舊書店線裝書垂下的牙籤,因為風的流動,形成凝固的音樂。手指翻動書頁的聲音,像一次次滿足的嘆息。《金剛 經》在默頌三十分鐘後,隱隱傳來風起雲動的迴聲。班雅明小時候閱讀兒童讀物,必須把雙耳掩住,過去沒有兒童讀物時他也曾聽到類似這樣的律動,那是在冬天, 暴風雪對他所作的無聲的敘述,他從未聽懂這種敘述的內容,但是現在時機到了,「我通過閱讀密密麻麻的文字,得以探詢我當初在窗邊聽不懂的故事。」

書,是溫度
一本被仔細閱讀摩娑的書,就像一塊溫潤的玉石,總會顯現出人的氣味和血色。旅行作家保羅.索魯到布宜諾斯艾利斯時,曾經拜訪波赫士,也看到他在會客室陳列 的書架,保羅.索魯說:「這些書的書背磨破了,外皮也都褪色,可是他們有被讀過的模樣,全被詳細地看過,夾滿突出的紙書籤,閱讀改變了一本書的外貌,一旦 被讀過,看起來就不會再一樣。」


書,是刻痕
對有些人來說,藏書之所以讓他們難分難捨,正是因為他們讀過,以及在這些書上留下印記,這些印記像無形的絲線,不論記憶如何遠颺難覓,總能立刻重現往日。 查爾斯.蘭姆樂於見到一本書上有著不計其數的痕跡。他說:「對於一個真正愛讀書的人來說,從巡迴圖書館借來一部《湯姆.瓊斯》或《威克菲爾德的牧師》的時 候,那污損的書頁、殘破的封皮以及書上的氣味,該是多麼富有吸引力啊。」

書,是命運
班雅明在〈打開我的圖書館〉裡,也點出收藏家之所以迷戀某一物品,乃是由於這個物品所經歷的滄桑身世:「收藏品的年代、產地、工藝、前主人──對於一個真 正的收藏家,一件物品的全部背景累積成一部魔幻的百科全書,此書的精華就在於物件的命運。」

書,是調情
著名的藏書家羅森巴哈(A.S.W.Rosenbach)出人意表地謙遜,他認為這世上最偉大的遊戲是愛的藝術,之後最令人愉悅的才是書的收藏。卡爾維諾 顯然不這麼以為。他在短篇小說〈書癡〉裡,描寫一位青年如何在與女士調情的懸疑時刻裡,還想忙裡偷閒的多看幾頁書。即使最終他和她擁抱並倒在氣墊上,仍不 忘抽出一隻手來,將書籤夾到正確的頁碼。因為「當心急火燎地想繼續往下看的時候,還得翻來覆去地尋找頭緒,那可是再討厭不過的了。」

書,是萬惡之源
有人只愛美人不愛江山。對見多識廣的羅森巴哈來說,書籍一如尤物,既充滿致命的吸引力,也是誘發邪惡的危險物品。他說:「我曾見識有些人不惜傾家蕩產,長 途跋涉而不顧惜友誼,甚至說謊、欺騙、偷盜,都是為了得到一本書。」說來,朱彝尊的「雅賺」行徑也頗似於此,他為了獲得錢曾的《讀書敏求記》,先是大宴賓 客,然後又厚賂書童為他取得此書,再請人連夜抄成副本,連騙帶偷的招數都用上了。

書,是兩個人的事
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裡,曾追憶她和夫婿趙明誠賞玩書畫的幸福時光。這篇文章寫於南宋紹興年間,當時趙明誠已病逝,李清照自己也輾轉喪亂之間,往昔粗衣 疏食所覓得的圖籍金石百不存一,但是在她的回憶裡,這些失去的快樂都閃現著無可取代的光芒。「每獲一書,即共同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 舒卷,指摘疪病,夜盡一燭為率。......余性偏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 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老是鄉矣。」
孫慶增在〈藏書紀要〉裡說:「且與二三知己,與能治古本、今本之書籍者,並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書之久刷印,某書只有抄本者,或偕 之間訪於坊家,密求於冷舖,於無心中得一最難得之書籍,不惜典衣,不顧重價,必欲得之而後止。其既得之也,勝於拱壁,即覓善工裝訂,置之案頭,手燒妙香, 口吃苦茶,然後開卷讀之,豈非人世間一大韻事乎?」一個人面對書,就像寂寞的島嶼,所有的樂趣都沒有迴聲。如果多了朋友一起共讀,即使各自沈浸在不同的書 裡,即使在冬夜,世界都是溫暖的。

書,是肉體的愛
《愛書人的喜悅》作者安.法第曼認為,她以及上述的蘭姆,奉行的是對書的肉體愛。她認為一本書的字是神聖的,但是對於承載字的紙張、封皮等充其量不過是容器罷了,「磨損得厲害非但不表示大不敬,還有肌膚之親的證據。」
因此,《玫瑰的名字》裡,見習僧埃森描繪過這樣的景象:「我曾看過諦佛里的裴西飛卡翻閱一本書,那本書的書頁因為溫度所致,全都黏在一起了。他把拇指和食 指在舌頭上沾了沾,再將書一頁頁翻開,結果每一頁上都留下口水的痕跡,不但書角摺起,而且書頁都有曲折的皺紋,一如過度的縱情美色會使戰士軟弱無 力......」

書,是精神的愛
但是對另一種奉行宮廷愛的人來說,書的形體毋寧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虔誠的宮廷愛信徒是永遠不會讓書慘遭這種對待的。安.法第曼的朋友克拉克,只許太太在日 薄西山後才拉開窗簾,怕的是他藏書的書皮會被曬得褪色。他看上眼的書都至少購買兩本,如此只有一本需要忍受他的翻閱。有一次他的岳母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 於是他就在屋裡如影隨形的跟著她,防止她對書作了什麼不可告人之事。
宋朝司馬光的藏書,雖經他數十載翻閱,但是仍如新書一般完好。他的方法是:「至啟卷,必先視几案淨潔,藉以茵褥,然後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 嘗手汗沾漬,以觸其腦。每看竟一版,即側右手大指,面襯其沿,而復以次指,面捻而夾過,故得不致揉熟其紙。」

書,是被詛咒的愛
最罪大惡極的事情莫過於斗膽向藏書家開口借書甚至不告而取了。你有這種愛,就要接受最狠毒的詛咒了。最惡狠狠而直截了當的首推聖佩德羅修道院圖書館的警告 牌:「敬告仁人君子:凡是偷竊書籍,或是有借無還者,他所偷的書將變成毒蛇,將他撕成碎片。讓他中風麻痺,四肢壞死。讓他痛不欲生,呼天搶地;讓他的痛苦 永無止盡,直到崩潰。讓永遠不死的蠹蟲啃囓他的五臟六腑。直到他接受最後的懲罰,讓煉獄赤火煎熬他,永恆不停。」想必這些修士丟書的痛苦也與告示牌一般無 二,才能詛咒得如此絲絲入扣。可惜的是,偷書的歷史恐怕必定會和書籍的歷史相終始。早在亞述王國時期,亞塞班尼波王就已經向神祈求:「取走〔泥版〕之人, 卻在原應銘刻著吾名之處書寫其名,願阿什爾與寧里珥因此而惱怒與憤恨,並捨棄那人,抹去他在大地上的名與後裔。」

書,是生死相守的愛
小說家牙買加.琴凱德說她童年有偷書之行,原因在於「一旦我唸過一本書之後,我就無法承受與它分離之苦。」

對於最癡迷的戀書狂而言,他不能忍受自己和書須臾分離,即使到生命的盡頭。A.愛德華.紐頓曾為文追悼年輕的藏書家哈利.愛爾金.威德拿。這位死於鐵達尼 號船難的藏書家,買到的最後一本書是1598年版的《培根散文集》,他行前說:「我還是等書到手以後再走好了,那麼一來,萬一我搭的船沉了,我才能和那部 書一塊兒葬身大海。」這段話一語成讖,這本珍貴的《培根散文集》就和他一起淪為波臣。而雪萊的遺體被波浪推向灘頭時,他的口袋裡放的是濟慈詩集。

書,是千里相送的愛
就像關於愛情的爭議一樣,也許有人會質疑,類似殉情行徑的同歸於盡,到底算不算是一種「真愛」?如果是鄭振鐸可能就不會採取這種作法。這位愛書如命的藏書 家,在對日戰爭期間,曾經遭遇藏書被刀劈斧砍與戰火吞噬的錐心之痛,因此1950年有人捐贈百餘冊宋版書時,擔任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親自到上海驗書,為了 擔心萬一飛機失事殃及珍本,他否決了將書空運回北京的提議,而是派專車由自己親自護送。(在沒有書的情況下,鄭振鐸是不怕坐飛機的,1958年他奉派到阿 富汗等地訪問,不幸在蘇聯上空飛機失事罹難。)

鄭 振鐸去世後,他的家屬將他所有的藏書捐給北京圖書館。暫且不論圖書館是否為藏書最好的歸宿,因為許多捐贈給圖書館的書可能就此委棄塵埃不見天日,有些則可 能輾轉盜賣流離失所。不過這也是書籍的命運,對於像鄭振鐸這樣的藏書家來說,書之愛就像一段無悔的守候,雖然終須一別,但是至少在到達人生的彼岸之前,他 願意以全然無私的愛,陪它一段。

書,是冰與火的愛

What is a youth? Impetuous fire.
What is a maid? Ice and desire.

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主題曲,是一首歌頌愛情的經典。這首歌起首的幾句,便把一場愛情的相對關係做了最清楚的定位:「什麼是少年?火與火的綿延。什麼是少女?冰與激情的結合。」
書痴對於書的愛情,也可以從這首歌來看個端倪。如果我們把歌詞中的「少年」改為「書痴」,而「少女」改為「書」,就知道這場愛情的本質了。

書,是冰冷的,但是冰冷之下又埋伏著洶湧的激情。而這冰冷的激情,只有遇上一個燃燒著熊熊烈火的書痴時,才會在他的尋尋覓覓中,因為他的呵護疼惜,因為他的翻弄撫慰而沸騰起來,爆發出火山的狂熱與能量。

這首歌的結尾說:
Sweeter than honey and bitter as gall.

Love is a task and it never will pall.

Sweeter than honey...and bitter as gall

Cupid he rules us all.

甜過蜜糖、苦逾膽汁,愛情是永不會索然無味的任務。
甜過蜜糖、苦逾膽汁,我們都在愛神的支配之下。


是的,書痴與書的愛,也只能嘆之於天地之悠悠。

(摘自《网络与书:书的迷恋》)

Saturday, October 17, 2009

阅读与四种饮食

阅读可以看作是一种饮食,给大脑的饮食。
谈到饮食,我们不能不重视吃的营养是否均衡,
不能不向往是否可以培养出美食家的品味。
阅读,也是同理。

第一种阅读,是为了知识的需求,
很像饮食里可以吃饱的主食,如白饭、炒饭、炒面、水饺、馒头等等。
為了使人生過得更美好,在學業上、工作上、生活上,在生理上、心理上,我們有各種知識的需求。知識需求的閱讀,讀教科書、企管書、心理書、學習電腦書、學 習語言書、勵志書等等,都屬於知識類需求。知識,是隨時間、空間而不停變化的。所以知識需求的書籍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在某段時間或某個地區的需求會很 大,但過了那段時間,或是出了那個地區,其主題就不符需求,或不再引人興趣。

第二種阅读, 是為了思想的需求,
很像補充蛋白質高營養的飲食, 如鱼虾、牛扒、大闸蟹等等。
這種閱讀,是為了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讀文學、哲學、藝術、科學等等,都屬於思想類需求。思想需求的書籍也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其價值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歷久而彌新。

在第一種知識需求的閱讀,和第二種思想需求的閱讀之間,有時候會感覺到一些灰色地帶,似乎難以分別。有些書看來像是知識需求,又像是思想需求。的確有些書 籍如此,但也有更多是只要經過一段時間就看得出差別。有些書即使某一段時間深受注目,廣受歡迎,但過幾年時間就要被淡忘,就像是知識類;反之,很長時間之 後還可以存留的,就像是思想類。

第三種是為了參考閱讀的工具需求。很像是為了幫助消化的蔬菜水果類飲食。
這種閱讀,是為了幫助查證、參考其他書籍。也就是對於字典、百科全書、地圖等的需求。工具需求類的書籍,功能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總要隨時代的變遷而調整。

第四種是為了消遣需求。像是甜點零食類的飲食。
這種閱讀,主要是為了娛樂、消遣,是一種休閒活動。羅曼史小說、許多漫畫、寫真集等等,都屬於休閒類需求。休閒需求的書籍也有很大的特色,那就是可以視為用過即丟的產品。

閱讀像飲食這樣分類之後,我們就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飲食習慣是否均衡,是否健康了。

——郝明义
(《摘自《阅读的四种饮食》

阅读的狩猎


“閱讀,從來都是一種狩獵。
狩獵的對象,也許只是隱約風聞的一本書,也許只是一個飄渺不明的人物,然後我們從開始激起好奇,到進入茫然不知所從的迷霧,到發現蛛絲馬跡的線索,到終於鎖定方向,一路動員所有的感官來進行追蹤。 ”
——郝明义 《阅读的狩猎》
(摘自《网络与书:阅读的狩猎》


“……這是我第一次買禁書。第一次看禁書的感覺,和第一次跟女生幽會沒有兩樣。心跳加速,向禁忌的地方,不斷摸索前行。……

啊!那真是阅读的黄金时代。 每个字都是黄金,都是偷来的知识,偷来的火种,都是禁忌的爱情,让你在午夜梦回时,还暗暗的再三回味。
一个开放的社会,竟是从这里开始的……。”
——杨渡 《台湾禁书的故事》
(摘自《网络与书:阅读的狩猎》

书天堂

《书天堂》 —— 钟芳玲
这是一本有关有关书人的书(book about book people)与有关书地的书(book about book places)。

前半部介绍了和书有关系的人。
各有所癖的藏书家,
有的周游列国寻找珍本,
有的隐居于市独守书房。


中世纪手绘本、第一版第一刷、老杂志、黑胶唱片、袖珍本,
每种书都有各自的追求者。

还有人专门修复书本及复制书衣。

Adobe Systems, Inc.的创办人更将一些珍贵的古籍数位化。

创立于1905年的,因打造书梯闻名的PUTNAM LADDERS。

一些图书馆的与众不同的风貌。

书架的故事。

机场书店、电影中的书店、古书展、书籍拍卖会、旧金山里爱书人的金矿。

许许多多富有特色及个性的独立书店的故事。

作者透露了藏书家们找书、买书、卖书、藏书的喜怒哀乐。
这本书图文并茂,看了真有一股冲动要去书中介绍的各种有个性的书店。

高科技古董书相关网站:
Octavo Corporation —— www.octavo.com
Project Gutenberg —— www.gutenberg.net

老杂志相关网站:
The Magazine
920 Larkin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94109
Tel: 415-441-7737

Vinage Magazine Company —— www.vinmag.com
Gallagher Paper Collectibles —— www.vintagemagazines.com
Crinkley Bottom Books —— www.pastpaper.com

乡村音乐
9E. Blithedale Ave, Mill Valley, CA 94941
www.villagemusic.com

马克。泰立书衣复制
1568 48th Avenue, San Francisco, CA 94122
www.facsimiledustjackets.com

国际吃书节
www.books2eat.com

书梯
www.putnamrollingladder.com

古书展
www.ilab-lila.com
www.sfbookfair.com
www.labookfair.com
www.sanfordsmith.com/nybookfair/index.html
www.bostonbookfair.com
www.aba.org.uk/bookfairs.html

书籍拍卖:
www.sothebys.com
www.christies.com
www.pbagalleries.com
www.swanngalleries.com
www.bloomsbury-book-acu.com

摩根图书馆
29 East 36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16
www.morganlibrary.org

Randall House —— Rare Books
835 Laguna Street, Santa Barbara, CA 93101
www.randallhouserarebooks.com

Bart's Books

Lost Horizon Books

Nevada City (Nevada Country)

www.hardybooks.com
www.goldrushbookfair.com

Tuesday, October 13, 2009

买错书的安慰

“……有讀過且一讀再讀的,有讀了一半因故停下來的,有翻了幾頁算了的,有根本還沒看的,有心知肚明這輩子大概不會去讀它的云云。換句話說,通過一而再再而三的地毯式搜刮,我得承認有不少書直接可稱之為「買錯了」,只能扔在那兒任它腐朽。

買 錯書懊不懊惱呢?很奇怪,幾乎完全不會,一方面大概因為書價相對於其他生活花費是低廉的,而且錯誤到此為止不會衍生麻煩(想想你買錯一部電腦、一輛汽車、 一幢房子、一個老婆的物質代價及從此纏身不休的夢魘);另一方面,我自己早已跟自己講清楚,書沒那麼容易理解穿透,閱讀前的種種相關訊息當然是有意義的, 可是真正的理解卻得在綿密的相處過後才見分曉,因此,買書是有機率問題的,沒有一個購書的統一場理論可完全消除掉它,換句話說,書的上帝是跟我們擲骰子 的。

或者這麼講,你也看或至少知道棒球吧?我很喜歡的一本美國棒 球書《史上最爛的十支球隊》一開始就講,棒球是一種和失敗相處的遊戲,想想看,一支當年世界冠軍的球隊少說還是得輸掉六十、七十場比賽;一名千萬年薪而且 一定進入棒球名人堂的偉大打擊手,每十次打擊,就有七次是失敗而歸的──因此,棒球最嚴酷的真義不在於勝利,而在於失敗,如何面對、承受、理解、料理失 敗,並和失敗相處且生活下去。

失敗可讓聰明的人反省,但我要說的不是這個,我要再再強調的是,買錯書(不管此一結果帶不帶來反省)應該做為閱讀找書的前 提,不見兔子不撒鷹的精準要求之人,或許會是個成功者,但抱歉絕不會是在閱讀的領域之中,只因為閱讀的真正主體,永遠是在不確定的狀況下發見各種可能性, 而不是找一個排他的、惟一的明確解答。拒絕犯錯,也同時就徹底消滅掉成功。事實上,我個人乾脆這麼算,這輩子讀書,我可不可以給自己一筆買錯的預算,諸如 銀行或企業體的呆帳準備之類的?我給自己五百到一千本寬裕的犯錯空間,以五十年歲月折算一年也只是10 - 20年,每本書估價300元,如此一生的總額是15萬到30萬元整。我不曉得別人怎麼想這筆錢,我自己覺得意外的少,還遠遠不夠買錯一部最陽春汽車的價 錢。如此計算結果令我精神抖擻,頓覺得自己富裕闊綽得不得了,天底下再沒多少你不敢放手一買的書了。

至此,我成了個快樂的農夫……”

——唐諾

(摘自《网络与书:阅读的狩猎》

Sunday, October 11, 2009

有关图书馆的有趣描绘


“於是我们可以揭露图书馆更大的秘密,图书馆其实是死亡之所,
因为它本身像是书籍的集体坟场。
不知是否如此,所以图书馆经常充满幽灵的传说,易让人联想到鬼魂,
或许这也是大部分公共图书馆不开放二十四小时的无意识理由……

不过这也没什么好怕的,死亡是让阅读变得珍贵的重要条件。
如果人拥有的阅读时光是无限的,将不会有人认真去阅读。
因为永远有足够的时间在等待,这反而造成阅读的死亡……

知识无穷,人生苦短,
图书馆的阅读并非追求无限,
而是一种知识冒险,一种乐读……

人们在图书馆的公开阅读,不论是为了写论文、考试、享受书本、谈情说爱、打发时间,
都有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无法解套的时候……
所以图书馆应该主动提供心理医师(不一定要长得跟陈慧琳一样),
让那些在阅读过程不断自问自答、自言自语的知识病患得以解除心理压力,
重新出发……”

——耿一伟
(摘自《网络与书:阅读的所在》

Saturday, October 10, 2009

摘给朋友的绿叶

“能离开的人是潇洒的,因为相信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大不了回到原来的自己。
能离开的人是自由的,因为人生不需要…『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离开,才会遇到意外,而意外将为你带来另一双眼睛。
所以,年轻人都应该拔开脚步走向世界,
去体会未知和暧昧,去测试自己的技艺和品格,
去迎接谎言、谜语、巫术和野兽 —— 然后年轻人会知道,
离开其实是艰难的,
但艰难里自有存在的意义。”
—— 陈郁馨
(摘自《网络与书:阅读的所在》

谨送给几位刚离开及将要离开原本的工作(身份)岗位,投向新领域的朋友。
希望你们生活愉快。

其实,我蛮羡慕你们的。
呵呵……

都市村落

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的城市都以购物商场为中心了。

大型连锁购物商场进驻一个又一个城市。
城市被一个又一个大型连锁购物商场侵占。

城市没有了自己的特色。
生活剩下不断重复的四重奏。

是不是在哪个角落,
有一个拥有丰富的街道生活及清晰文化性格定位的城市村落,
这里有着一条(或几条)生活机能健全且周边社区不必开车即可抵达的主要街道。
这里有独立书店、独立电影院、咖啡馆、茶馆、酒吧、地方老店、艺廊等,
不追求时尚也不强调消费品味,
店主性格决定着店家风格的气质,
让那社区有着自己的地方个性。

有人说那是城市化到一定阶段后才有的多元包容。
可能吧,
我们的城市都太年轻了。

阅读与书呆子

阅读这回事啊,
有人说书读多了是书呆子,
有人说他很少读书,是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发生了的事情,这样他才能分析事情。
这两件事其实是没有冲突的,也即是说这是个“假问题”、“假矛盾”。

人类用五官来认知世界。
对世界的认知,我们先是观察,然后发展成用图像、肢体、音乐、语言、到现在的文字来表达。
文字的发明,是五、六千年前的事。
纸张的发明,是大约二千年前的事。
印刷术的发明,在中国大约是一千多年前的事,在西方则是大约五百年前的事。
放在人类进化的几百万年历史中来看,文字(书籍)的出现也只不过是个短暂的过程。

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
人要思考,就需要有资料。
我们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获取资料。
可以是观察、触摸、声音、气味,
只不过近几千年来多了文字(书籍)。

“文字出现的好处是,多了一个可以极为抽象又方便地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
坏处是,我们原先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全官能力,逐渐退化。
书籍出现的好处是,把文字的传播力量做到最大的扩散;
坏处是,我们容易疏忽——甚至,贬低——书籍以外的知识来源。”
——郝明义

柏拉图《婓德羅》里说:
“至于教育,你所拿给你的学生们的东西只是真实世界的形似,而不是真实世界的本身。
因为借文字的帮助,他们无须教练就可以吞下许多知识,好像无所不知,
而实际上却一无所知。
还不仅如此,他们会讨人厌,因为自以为聪明而实在是不聪明。”

书只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供给知识并不一定都要靠书。

但文字(书籍)的出现及存在,还是有其极大的意义。
阅读文字(书籍)的这行为,还是有其必要性。
只不过在这网络时代,文字的载体有所改变,
书籍的形体也改变了。

“人生苦短,不是有那么多机缘来接触那么多东西,
书就变成了一个替代性的经验,可能有点皮毛、有点空虚,
但它给我机会让一辈子可以过二十个辈子的经验。”
——詹宏志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许多自以为是的想法,
在以前已被提起过、讨论过,
而且可能比我们想到的更彻底、更颠覆。

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我们就能看得比他们远。

通过阅读,我们获得力量,也学会谦卑。

重度书痴的黄金守则之九、十、十一及十二

九、用阅读和古人交朋友

十九世纪英国批评家罗斯金(John Ruskin)曾说:“你愿意把可以和莎士比亚神交的宝贵时光,浪费在言不及义的闲谈上吗?”

透过阅读和古人神交,最直接的方法是读历史书和传记。明人李贽读《三国志》,忍不住想结识书中的历史人物,表明“吾愿与为莫逆交”,“若诸葛公之矫矫人龙,则不独予向慕之,虽三尺竖子,皆神往之耳。”吴尔芙(Virginia Woolf)也觉得阅读传记的魅力像是去拜访朋友,走过一家又一家,去过一个花园又一个花园,醒过来时,才发现自己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地方。

十六世纪的法国思想家蒙田也酷爱读传记和历史,尤其最爱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他也熟读恺撒的《高卢战记》,喜爱阅读恺撒的丰功伟绩和洗练文字。不过蒙田是个难缠的读者,他并不因为喜爱《高卢战记》就对恺撒松口,他怀疑恺撒书里谈到自己的地方很少,可能是“为了想掩饰他污秽恶毒的野心”。不过他也承认恺撒确实是号人物,“要不是他肚子里确实有不少的材料,他是不可能干出这样轰轰烈烈的事迹的”。蒙田可能不觉得野心勃勃的恺撒是他的朋友,不过透过阅读他对恺撒确实了解不少,也算是神交了。

十、睡前读书帮助睡眠

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把科举中第当成上半辈子惟一目标,对他们而言,睡眠显然是读书的大忌,所以才会发明出发悬梁、锥刺股这些自虐的招数。

有些西方人不需要为了考试而熬夜,却还是不甘心太早睡着。本世纪初的英国作家史奎尔(Sir J.C.Squire)就说过:“我的床头书就是能让我清醒最久的那本书。”

对大英百科全书编辑成员法迪曼(Clifton Fadiman)而言,“最好的床边书,是那些否认明天存在的书。”在床上阅读,是在我们周遭拉起隐形的、无声的窗帘。至少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躲进孩提时候的想像私生活,藏进我们许多人一直错过的秘密满足感里。

史上最著名的床上读者,恐怕非普鲁斯特莫属。他说过:“真正的书本不应该诞生自明亮的日光与友善的对谈,而应该诞生自幽暗和寂寥。”想像一下普鲁斯特哮喘发作而且失眠,他半躺在床上,床头点着一盏昏暗的灯……嗯,普鲁斯特先生,我们懂你的意思了。

十一、好好闻一闻你的书

你能不能像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家吉辛一样,记住自己的书的味道呢?对大部分的人而言,自己的书、别人的书、图书馆的书、站在书店看的书,读起来都没什么差别,吉辛可不一样,他对自己书的气味极端敏感:“譬如我那部吉朋(Edward Gibbon)吧,我已经把那部八册米兰版的精装书,烂读过三十几年了--每逢我掀开它的书页时,那股醇厚的气味,便恢复了当初我得此书为奖品时的狂欢情绪。还有我的《莎士比亚》--它有一种味道,能把我送回更早的生活史中去。那部书本来是我父亲的,当我年纪还小,不能读懂它时,父亲往往允许我从书柜上搬下一册来,恭敬地翻翻它的书面,当作给我的一种款待。现在那些书的味道,还和以前一样;每当我拿一册在手时,它给我的是多么奇特的亲昵感受啊!”

原来不只普鲁斯特的玛德琳小甜点可以把人带入回忆的时光隧道,书也可以。

十二、坏书是罪犯的替身

吴尔芙大概常受到坏书之害,因此她在《为什么我们要去读一本书?》文中写道:“……过去我们是书籍的朋友,但现在则是它的法官……那些曾经浪费我们的时间、骗取我们同情的书,难道不是罪犯吗?那些伪书、坏书、错误百出的书底作者,使社会弥漫着腐败与精神堕落的现象,难道它们不是社会无形的公敌吗?对于这些书,当这些作者让我们在下判断时,要严厉一点才行……”

吴尔芙虽然主张对坏书严格筛选,却也主张读书是最大的恩赐。她想像末世审判之时,所有历史人物在上帝面前接受评断,“而当天主看见我们腋下夹着书向他走来时,他略带羡慕地向圣彼得说:'你看,不必给这些人任何报酬,因为他们在人间已经热爱过读书。'”

文:张惠菁
(转载自《网络与书:阅读的风貌》

Friday, October 09, 2009

重度书痴的黄金守则之五、六、七、八

五、随处皆可读书

一讲到读书,你是不是有以下种种藉口?

“有人读书必装腔作势,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线太弱,这都是读书未入门路,未觉兴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恐蚊子多,怪稿纸发光,怪马路上电车声音太嘈杂,其实都是因为文思不来,写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天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这是林语堂对当代人找藉口不读书的批评。他接下去说:“其实读书是四季咸宜。古所谓‘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读书人样子。顾千里裸体读经,便是一例,即使暑气炎热,至非裸体不可,亦要读经。欧阳修在马上厕上皆可做文章,因为文思一来,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净几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读书则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馆、理发室,皆可读。而且必办到洋车上理发室都必读书,才可以读成书。”

对照林语堂半世纪前写的这段文章,今天理发室里面读书的人倒不少,不过都是读《美华报导》和《壹周刊》。厕上读文章的也不少,不过是读报上的娱乐新闻和股票消息。只有在洋车上读书比较难,公车里读手机的人远比读书的人多得多。只有一些穿着升学名校制服的高中生,还会在车里拿出英文单字来背。不过看看台湾公车颠簸的程度,还是别强求了吧。

六、注意你的书是不是梦幻逸品

小说家戴维斯(Robertson Davies)有一次在爱尔兰一户人家家中作客时,意外发现主人拥有丰富的社会藏书。其中许多书简直是藏书家眼中的梦幻逸品:四开本的莎士比亚、第一版的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第一版的比德《英国教会史》印刷本等等。不过主人显然对前代留下来的这些藏书不大感兴趣,书本没有受到很好的照顾。

当戴维斯问他们,既然对这些藏书没兴趣,何不把它们卖掉呢?女主人提到,曾经有一位美国人想来家里看她的藏书,不过他来访的时间正是下午茶时候,家里正举行喝茶聊是非的聚会,于是男主人在门口挡下美国人的驾,请他改天再来。美国人碰到钉子,从此没再出现。

其实那个美国人名叫罗森·巴哈,本世纪初著名的藏书家及古董书商,拥有无数的珍贵藏书,总价值达七千五百万元。罗森·巴哈曾经以十五万一千美金的破纪录天价,买下1640年版的《湾区祈祷书》--这本书可能是现在在贡属北美殖民地最古老的出版品,由当时马萨诸塞州湾区的清教街领袖们印行。如果他看见这对爱尔兰夫妻家里的莎士比亚、奥斯丁、比德,他会在惊喜之余,喊出怎样的高价呢?

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为了这对爱尔兰夫妻喝下午茶的习惯,罗森·巴哈没有机会见到那些被忽视的珍本。

你可以用戴维斯讲的这个故事,替自己做个小小的心理测验。看完这个故事后,你的反应是:(A)好可惜啊!错过高价卖出梦幻逸品的机会!还是,(B)哎!那些书错过一个会更妥善照顾它们的好主人?

如果你的答案是(A)你蛮有理财头脑的。至于回答(B)的人,你是真正的爱书人。

七、读书当益智消遣

南宋词人李清照,茶余饭后的消遣就是和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比记性,打赌某件事是写在哪一本书的第几行:“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食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虑患困穷,而志不屈。……收藏既富,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如果当年有读书电视冠军,李清照小姐有望角逐胜利。

八、边读书边写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的作者艾德勒认为,读一本书一定要同时写点东西,“买一部书只是占有这本书的一个前奏曲。但真正拥有它,却是当你使它成为自己一部分的时候;为了达此目的,最好的方法便是在书上写眉批。”还不如买廉价的版本,对作者还比较尊重。

曾国藩也主张读书时要:“一面细读,一面钞记。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钞则不能记。”只是不知道曾文正公能不能接受PDA输入?

文:张惠菁
(转载自《网络与书:阅读的风貌》

Thursday, October 08, 2009

重度书痴的黄金守则之二、三、四

二、向人借书是不道德的

纽约时报书评人布洛雅(Anatole Broyard)大概是最小气的书主人了,偏偏常有不识相的朋友来向他借书。在洛雅无奈地写道:“他们一派天真,对我借出书本时的心情一无所知。他们不明白,我认为自己是在给他们爱、真理、美、智慧,和面对死的慰藉。他们更没想到,我每借出一本书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跟男人同居时,当父亲的心里那种滋味。” 像布洛雅这样的爱书人,不免有些大小眼--不是用财富地位判断人的那种大小眼,而是一种知性的势利眼。如果来借书的人,在他眼中是无法读懂那本书的,他会因为担心糟蹋了书本,而千方百计地拒绝。

然而,即使是布洛雅这样严格的书主人,还是免不了有把书借出去的时候,那可是焦虑的开始了。诗人艾略特说,每一本新书都改变了前一本书,布洛雅的说法是:“每一本在我书架上缺席的书,都改变了剩下来的书。”书主人等待朋友还书的日子,就像是孩子参加派对迟归的夜晚,父母亲在家紧张兮兮地等门。

一位已故美国作家莫利(Christopher Morley)和布洛雅有类似的感受。不过他的朋友更恶劣,不但把书借走,还顺便再转借给自己的朋友、朋友的朋友……。莫利好不容易拿回自己的书后,只得语带讽刺地说,他朋友没把书交给他家里的婴儿当玩具,也没拿书当烟灰缸,真是太感谢了。当初借出这本书的时候,他以为再也见不到它,没想到还能完璧归赵。莫利欣喜之余,顺带一提:“这样我可能也会还几本我借来的书吧”。

有这种恶行恶状的借书人,难怪焦虑的书主人布洛雅要问:如果你真的很想读一本书,干嘛不自己去买呢?

三、偷书贼应该被诅咒

在巴塞隆纳的圣派卓修院内,有这么一段诅咒偷书贼的话:
“对那些偷书,或是从书主人手中借走了书而不还的人,让那书在他手中变成毒蛇,并且咬噬他吧!让他瘫痪,四肢萎缩。让他受痛苦折磨,哭喊求饶。除非他崩溃,痛苦不停。让书虫侵袭他的内脏……当他面临最后审判时,让地狱之火永远地吞没他。”

比起现代人在墙壁上写“在此倒垃圾者全家死光光”,这些古代修士们可真是不惶多让。

四、有书不一定要看完

拥有很多书的人最怕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好多书啊!你都看完了吗?”要是回答没看完,恐怕问问题的人马上就露出“哈哈,抓到你了吧”的表情,好像是你没事故意弄很多书在家里装学问似的。回答看完了,又有几分心虚,因为很多书确实只是翻翻,或只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看,也有的根本就是工具书,需要的时候才拿出来查阅的,怎么好意思大言不惭地说全看完了呢?

艾柯(Umberto Eco)就认为,问这种问题的人完全搞错人,书架可不是放书的储藏架,而是实用的工具,以应学者不时之需。将近一百年前也有人持和他同样的看法,美国牧师希金森(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曾写道,当一个学生的书多到一定程度,得找木匠来帮他多钉几个书架,很容易会碰到这样的问话:“这些书你全看完了吗?”希金森充当学生的军师,教唆他们反问:“那你工具箱里的每一件工具,都用过了吗?”

比起艾柯,希金森还算温柔敦厚。大概太多人对艾科丰富的藏书印象深刻,忍不住要挑衅书主人的学养,因此艾科一次又一次被问到“这些书你都看完了吗”,问到最后,失去耐心的艾柯回答:“不是,这只是我这个月底前得看完的书!”

不要以为艾柯真的一个月看一整间书房的书,他可能只是拐着弯子在说,我忙得很,你就别再问蠢问题了!

文:张惠菁
(转载自《网络与书:阅读的风貌》

Wednesday, October 07, 2009

重度书痴的黄金守则之一

一、千万不要只读新书

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里,主角渡边只读去世二十年以上作者所写的作品,他就是在读费兹保罗的《大亨小传》时,认识了和他有同样读书品味的朋友永泽。两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因为一位死了二十年的作者,而发展出一段友情。

哲学家叔本华说起当代人爱读没有价值的新书,火气十足:“平凡的作者所写的东西,像苍蝇似的,每天产出来,一般人只因为它们是油墨未干的新书而爱读之,真是愚不可及的事情。这些东西,数年之后,必被淘汰,实际在产生的当天就应当被遗弃的,只可作为后世的人谈笑的资料。”“这些书的读者真是可怜极了。他们以为读极平凡的人的最新著作是他们的义务,因此而不读古今中外的希罕的杰作,只知其姓名而已!其中那些每日出版的通俗刊物尤为狡猾,能使人浪费宝贵的光阴,无暇读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

不过叔本华对于失去了生命力的古书也同样不客气:“如同地层依次保存着古代的生物一样,图书馆里的木架上保存着历代的各种古书。后者和前者一样,在其当时,都是轰轰烈烈,大有作为的,而现在则已经成为化石,毫无生气,只有考古学家还在玩赏罢了。”

新书是苍蝇,古书是化石,难道叔本华想叫我们不用读书?那倒也不是,只不过这位老先生品味挑剔,他认为无论什么时代,都有两种文艺,一种是不朽的,由“为科学或文学而生活的人”所创造,这种文艺的形成过程,严肃、安静而缓慢,在欧洲一世纪中所产生的作品不过半打。另一种是“靠科学或文学而生活的人”所写的, “他们狂奔疾驰,受旁观的欢呼鼓噪,每年送无数作品于市场上。但在数年之后,不免发生疑问:它们在哪里呢?它们以前那喧赫的声誉在哪里呢?因此我们可称后者为流动的文艺,前者为持久性的文艺。”换句话说,叔本华以为读书应该读经得起时间考验,持久性的文艺书籍。

文:张惠菁
(转载自《网络与书:阅读的风貌》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星期五晚上的阅读

“星期五晚上,和星期六晚上是不同的。
星期五的晚上,因为你觉得未来有完整的四十八个小时,
夜是年轻的。何况,四十八小时也已经相当于永恒。
在这样的夜里,没有追兵,没有来人,没有电话,也没有等待。
这些书和你平日早上读的书是不一样的。就像你在年轻的时候,
走进一间酒吧想要有的邂逅一样,你打开这些书本,
也希望擦撞出一些意外的火花。

你可能一本一本地翻过去又丢开。
但是,你也可能翻开一本,就此放不下手。
於是,夜越来越静,而你和你读的书之间,
只存在着一种微微的温暖之意。”

——郝明义越读者,第一百六十二页。


标榜爱书的人都不能错过关于书的书。
没有阅读习惯的人,读了这本书后可能会开始培养阅读的习惯。
这是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


除了愛情,
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
遲來的開始,
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愛情,
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
越界之舉,
可以如此新奇。”

Thursday, September 17, 2009

上个星期日

刚过的星期日去了西部的公共图书馆。
很久以前就想去这里的图书馆了,因为有很多中文书及杂志。
但一直都去不成,因为要加班、回马来西亚、懒惰、下雨、陪女友等等诸多理由(或藉口?)。
这次终于去成了。

进到图书馆里,看见所有座位都满座了。
许多人甚至就直接坐在地毯上读起书来。
我上了三楼的中文部。
巡视一番后发现几本我有兴趣的书,当中有几本钟怡雯的作品。
不过我却拿起了古龙的《英雄无泪》,席地而坐读了起来。
一口气读到旁晚,终于读完了。

然后去了楼下的电子柜台,申请成为会员。
插入身份证,在触控荧幕上输入资料,
然后插入银行卡付钱。
一切在五分钟内搞定。

再回到三楼,
本来想去借那几本钟怡雯的作品的,
但在第一个书架的转角处发现了一整排有关于“阅读”的书。
二话不说,就借了其中四本。
《越读者》,两年前在茨场街的商务印书馆翻阅过但没买下的书。
Net and Boooks系列的《阅读的风貌》及《阅读的所在》,大学时在文化街紫藤后面的大将书局看见但当时没钱买下的系列书。
《书天堂》,谈的是作者在西方书世界中的见闻,有关书人的书及书地的书。

拿着沉甸甸的书,回家去。
不懂有时间读完吗?
要今天为此,才读了半本,哎……

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无处安放的青春



唉……

是不是你也曾经是朋友中的大哥大或大姐大
是不是你也曾经呼朋唤友去找人骂架

你是不是曾经被朋友间的大哥大或大姐大欺负
你是不是曾经被骂到觉得世界遗弃了你

嗯……
因为啊
当时我们有着无处安放的青春
尽情地肆虐
无知地挥霍

潮水退去
遍地残骸

“人生如棋, 落子无悔。
有时能悔, 有时想悔,
但还有路吗?”

是时候睡觉去了……

忙碌后的心情低落


静静地和时间相处
空气侵蚀脑袋
头脑麻痹思考停顿
心跳慢了半拍
嘴巴重得张不开
四肢张开平躺
仿佛坠落着

慢慢的
变茧

Tuesday, September 01, 2009



《国际歌》——唐朝乐队

起來 飢寒交迫的奴隸
起來 全世界受苦的人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 要為真理而鬥爭
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 奴隸們起來 起來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 我們要做天下的主人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 全靠我們自己
我們要奪回勞動的果實 讓思想衝破牢籠
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 趁熱打鐵才能成功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一旦把他們消滅乾淨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大学二年级时,
当时听到的是韩国版的(绝对和哈韩没关系)。
过后在几个场合都听到这华语版,当时还不知到是唐朝唱的,
还以为是哪个工人组织唱的,怎么唱得那么好听。

宣传(Propaganda)是必需的,
不管你身处政经文教那一行,
要达到目的就要使用各种宣传手法,
每个人都有本身的热点(hot button),
就看你是不是触动到了。

喜欢这首歌的电吉他。
唐朝的长头发有X-Japan的味道。
认识X-Japan是中五物理老师带我那班参观某大学时,
在某系院楼梯口的报摊买的杂志里看到日本乐团的介绍,
不过我比较喜欢Glay。
一年后我挤进了那件大学,想想真的要谢谢那位老师,
让我和那大学结下了缘(近缘)。
过后就有了“五月天”,
但还是忘不了Beyond。

开始常听英文歌是在大学时,
那是才接触到Carpenters、Beatles、Green Day。
大一时本来同系后来却转了系的同宿舍朋友的英文吉他谱还在我这呢!
厚厚的一本,书皮本来就不见了,听说那书是他叔叔的。
啊!对了,中学时是有听过后巷男孩、U2、The Corrs的。

扯远了,不过没关系,
这篇文字本来就没主题的。

希冀,
我的心依然在左边跳动

(记马来西亚“独立”五十二周年)

Monday, August 31, 2009

诗人写词,歌手吟诗



《青花瓷》 ——周杰倫
詞/方文山 曲/周杰倫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
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開放
你的美一縷飄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里
在瓶底書刻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 云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

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于碗底
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著你
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
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
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
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
在潑墨山水畫里
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里
在瓶底書刻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 云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炊煙裊裊升起 隔江千萬里
在瓶底書刻隸仿前朝的飄逸
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青色等煙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撈起 云開了結局
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 你眼帶笑意

*****************************************

首先,方文山是写词的诗人。
然后,周杰伦是吟诗的歌手。
再来,我是读诗及听歌的人。
最后,
没有最后。

Sunday, August 30, 2009

时间之伤



《Those Were The Days》 —— Mary Hopkin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tavern
Where we used to raise a glass or two.
Remember how we laughed away the hours,
Think of all the great things we would do?

Chorus:
*Those were the days, my friend!
*We thought they'd never end.
*We'd sing and dance forever and a day.
*We'd live the life we'd choose.
*We'd fight and never lose.
*For we were young and sure to have our way!
*Di di di di…

Then, the busy years went rushing by us.
We lost our starry notions on the way.
If, by chance, I'd see you in the tavern,
We'd smile at one another and we'd say,

*Chorus

Just tonight, I stood before the tavern.
Nothing seemed the way it used to be.
In the glass, I saw a strange reflection.
Was that lonely woman really me?

*Chorus

Through the door, there came familiar laughter.
I saw your face and heard you call my name.
Oh my friend, we're older but no wiser,
For in our hearts, the dreams are still the same.

*Chorus

**********************************************

刚读了曾翎龍的散文集——《我也曾經放牧時間》
这是作者的致时间书。
作者自道:“我写的是过去的时间,但过去的时间可以稳住我們的老年。”
书面写道:“然而事情总是会有变化。我需要那些放牧的时间,那些近处远处随境地身躯移走而闪现的光,摇晃且以各自的方式照耀或隐藏,往后某天定居某处抬望,像死去的星星依然稳住这世界的秩序。

虽然作者是七字辈,跟我这八字辈差了近十年,
但文章里的许多回忆和我的是有许多重叠的。

《风扇》里提到了风扇与这热带国家人民的关系。

《闹钟》让我想起了以前老家客厅那需要“上链”有钟摆的罗马数字时钟及厨房的铁制公鸡闹钟。

《红毛丹》让我想起了以前老家屋前也有一棵红毛丹树(不如作者的四棵),忘了是几年级时那棵树被砍掉,洋灰把屋前给铺平了,变成我骑脚踏车打羽球跳绳单脚跳抓迷藏的地方。

我也和《巴士》里的作者一样,中学时每天要搭巴士去离家十二公里外城里的学校上课。
放学后和三两同村的好友走路去搭公共巴士回家。
每天都汗流浃背,遇上下雨只好冲锋陷阵,在街道五角基避一避雨,再提口气冲过马路,
也不知过了几个路口才到那巴士站。

就如《书架》里说的,那种三格书架,大学时几乎人人都有,我就有不止一个。

我也有《扑满》里说的某银行送的张开双手的卡通人物扑满及钱掉下去有音乐听的鼠鹿扑满。

大学时住的屋子里的电视机天线也和《天线》里的一样,每次起身想调,画面突然就变清晰了。

《草场》让我想起了小学时每当下课和朋友们在校园奔跑的日子,直到我做了巡察员不得不正正经经,偶尔还是会脱轨和朋友胡闹一番。

嘛嘛档出现在许多篇文章里,作者说他的稿都是在嘛嘛档用电脑写(打)成的。
大学时和朋友泡嘛嘛档的情景不禁浮现。
原来不管那里的嘛嘛档,都只播足球及摔角。

虽然我不完全认识文章中出现的歌手歌曲书名作者,
但依然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淡淡的时间之伤,
悲伤,
哀伤,
然后升华成忧伤。

Saturday, August 29, 2009

天涯


许多人都曾向往天涯海角
我们心中的天涯在那方
而我们这里却也成了他方的海角

真正的天涯海角
是时间

生命里有限的时间
让天涯海角有了被追求的蠢动

当到了心中的天涯
才发现生命何处是天涯
生命何处不海角

想象的
终究不是现实

Tuesday, August 18, 2009

无法挽回的美好

年少正慢慢离你而去
光影交错在时钟的滴答声里
光阴正从指缝间漏去
梦想堆埋在岁月的回收桶里

一切都那么美好
一切都无法挽回

最好听988,988最好听


最近开始用winamp上网收听988电台。
“最好听988, 988最好听”
一段时间没收听,想不到988换了新口号。

DJ也换了蛮多位的。
没有了丽叶。 喜欢她那感性的节目。
沈小岚、KK还在。 享受小岚磁性的声音,KK开朗的笑声容易感染别人。
最怀念的是很久以前就离开了的文康。 语锋犀利有自己的一套。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Wednesday, August 12, 2009

谢谢你们

谢谢你们
每次我过去那里时总是招待我(至少让我有个地方过夜,哈哈)

谢谢龙大哥
总是奉陪我去吃我喜欢的那档云吞面
让我在你房间呼噜哈啦一番
希望你别在意我乱讲过的话
这都是因为被束缚太久的灵魂突然被释放而产生的错乱

谢谢猪大哥
还记得上次我上吐下泻剩下半条命时
是你载我去看医生的
看你吃饭就好像在吃着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般
别忘了你一直说要做却没做的事
这是为了你的未来着想啊

因为你们
这一年多来我还能回到那呼吸自由的空气
骑着摩托车享受与风热吻的感觉

套句老话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再过一两个月
你们将要离开了
好好保重了 朋友

(这时心里在想……
以后可没地方过夜了……)

Tuesday, August 11, 2009

喧闹炫丽的寂寞


喧闹
侵占了空间

炫丽
迷幻了双眼

寂寞
在这城市蔓延

Thursday, July 30, 2009

写在睡觉前

深遂的寂静被呼吸捅破
头隐隐作痛
记忆拼命地想挣脱脑袋
眼皮越来越重
是时候入眠了

带着残余的记忆
在梦里回味

Wednesday, July 22, 2009

离岛MV - 龔柯允 (大马版与台湾版)


大马版



台湾版(一把吉他搞定)


《離島》 —— 龔柯允
詞:黃明志
曲:張捷惟

靠坐在陌生的床 牆角還擱著行囊
窗外的霓虹燈搶了 月亮的光

來自大海的方向 從地圖的另一端
背著夢想 也帶著揮不去的牽掛

風 啊 風 把我帶到這地方
藍色的記憶還留在我海上的家
輕輕躺在這城市的中央 寧靜的夜晚 眼角淚未乾
墜落在被月色撫摸的窗台上

喔喔 風 啊 風 吹送著我的牽掛
伴著海浪指引方向送到你臂彎
走啊走前往夢想的路上 每次感覺孤單 看著月兒彎
彷彿笑著說 "你要勇敢 別害怕"

擔心月兒會孤單 星星守護在身旁
安靜地陪我夢了一段 家鄉

Sunday, July 12, 2009

铜臭


人心永远都无法被满足……

为什么现在的人一见面就谈钱呢?
说他赚了多少钱啦、说什么工作赚钱多啦、
说什么方法赚钱快啦。
很想问到底要赚多少才够呢?
但最后还是没问,因为知道问下去会没完没了。
最多以后不再相聚,话题不对啊,
要找到对的人说话,不是件易事,
所以,能和对的人说话,是人生日常生活里,很重要的一大乐事。

离岛



因为想念马来西亚,
所以买了我国作者写的书。
读着熟悉的成长环境,
读着相似的心情,
读着读着,
不但无法一解思念,
反而益发想念妳……

Friday, July 03, 2009

如果我是那道墙

即将离开了……

虽然不是第一个离开我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
竟然发现自己和产生了感情。
两年又21天(2007年6月11日-2009年7月2日),
在这空荡荡的办公室里,
只有陪着我(更有可能的是我陪着他)
最了解的,莫过于我——这道墙。

我静悄悄地记录走过的两年又21天的岁月。
一天一天的成长。
从当初的手忙脚乱、对事情糊里糊涂,
直到现在有些头绪、对事物有些了解。
那段过程没有人比我更清楚。

不用等多29天,我就已感觉到对的不舍。
往后的日子,我依然会陪着另一个新来的人,
看着他(她?)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
到最后的舍我而去。
我不期望天长地久,
只希望新来的他(她)会好好珍惜我这道墙。

而我,又需要去包容新的一个人了。
对此我已是驾轻就熟了。
因为
我。是。一。道。墙。

Wednesday, July 01, 2009

吸收

最近都处在吸收的状态,
很少写东西,
再等多一下,
等我消化完了吸收的东西,
就把它们排泄出来。

希望我的消化系统运作正常。
希望到时我的排泄物不会太臭。

Saturday, May 30, 2009

书天地

上星期日终于去了一趟一年来一直想去却因种种原因而去不成的号称这里的中文书城的百胜楼。

没有白走一趟,这里将是我以后常来的地方,就像以前每个月都要去茨场街的书店朝圣一趟般。

这里有各式不同的书店,
有的专卖杂志及光盘,
有的专卖书籍,
有几间二手书店,卖的是英文书,
有专卖文房四宝的。
三层楼约十来间书店。

因为约了朋友,这次只是初次的实地考察。
下次得花多点时间慢慢挖掘这座黄金楼。

这座书楼就在这里的国立图书馆隔壁,
之前逛过一次此图书馆,
也是座金山。

唉,时间不够用啊~

Friday, May 29, 2009

Explore. Dream. Discover


Many years from now, you will be more disappointed by the things that you didn't do than by the ones you did do.

So throw off the bowlines.
Sail away from the safe harbor.
Catch the trade winds in your sails.

Thursday, May 28, 2009

背叛

我背叛了以前的我?
背叛了以前的理想,
背叛了曾经的自由?

Sunday, May 24, 2009

去国一年



《遙望》 Beyond

仍是雨夜 凝望窗外 沉默的天際
問蒼天 可會知 心裡的感覺
隨著歲月 無盡愛念 藏在於心裡
像冰封 的眼光 失去了方向

讓雨點輕輕的灑過 強把憂鬱再掩蓋
像碎星閃閃於天空 叫喚妳

遙望盼望 能像清風 陪伴她飄去
讓孤單 的臂彎 一再抱緊妳
回望往日 如霧似夢 無奈的輕嘆
是她的 歡笑聲 風似輕吹過

每天多麼多麼的需要 永遠與妳抱擁著
忘掉世間一切痛苦悲哀
縱使分開分開多麼遠 也會聽到妳呼喚
期待我這一生再會妳
*******************************************

转眼间,去国一年了。
一年的时间不算长,身处其中更觉光阴如梭。

在岛国的这短短一年里,
看了些人生百态,也体验也些。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这自称文明的社会里,
森林法则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不管科技有多发达、机械有多先进、理论有多突破,
我们的文明,是实实在在地建立在劳工的血汗付出上,
不是你,也不是我。

Saturday, May 23, 2009

干涸

心开始干涸了,
因为工作吸干了我的精力,
周遭的环境又无法滋润我。

幸好我知道自己就快干涸了,
所以我还没完全干涸。

Friday, May 08, 2009

妈妈的爱有多少斤



《妈妈的爱有多少斤》 —— 阿牛

两斤蒜头两块一
马铃薯卖块七
再给我辣椒和一只鸡
我的孩子很爱吃咖哩
一二三四五六七
茶醋油盐米
炒一碟菜油要放几滴
煮一顿饭要用多少心
你煮过的饭有多少斤
谁能数得清
答案悄悄的藏在米缸里
妈妈的爱有多少斤
谁能数得清
答案写在她脸上的皱纹里


一二三四五六七
茶醋油盐米
炒一碟菜油要放几滴
煮一顿饭要用多少心
你煮过的饭有多少斤
谁能数得清
答案悄悄的藏在米缸里
妈妈的爱有多少斤
谁能数得清
答案写在她脸上的皱纹里


妈妈的爱有多少斤
谁能数得清
答案写在她脸上的皱纹里


煮过的饭有多少斤
谁能数得清
答案悄悄的藏在米缸里
妈妈的爱有多少斤
谁能数得清
答案写在她脸上的皱纹里

无题

人类的现代文明,
建立在剥削不幸的人身上。

那些人之所以不幸,
只因生在那些国家,那些家庭。

而我,
从事替现代文明提供泉源的工作,
身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

Tuesday, April 28, 2009

有好一段时间没读散文小说了。
前几个星期突然很想阅读散文。
最近特地去逛了几间书局,但都没能找到吸引我的散文。
开始怀念求学时可以趁周末北上吉隆坡逛茨场街附近的书局。
来这岛国工作快一年了,却还没去过号称这里的中文书城的“百胜楼", 说来真是惭愧。

为了解一解渴,最近几乎每天都去“有人部落”。
但比起网络阅读,我还是比较喜欢阅读纸质的书。
就如王蒙所言:“阅读纸质的书,能带来更高的专注、平静和思考。”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风度。”

Thursday, April 16, 2009

【转载】莊若的新玩意

新型號,原裝備(New Model, Original Parts)
by 莊若
意猶未竟
2009-04-05 16:51:07

此乃“Fast and Furious 4 ”口號,借用一下:

我與小他、雨子於1985年創刊《椰子屋》雜誌,廿四年歷史;另與愛偉,桑羽軍與林若隱2000年開設「椰子屋」(1.5.09 即將九週年。)廿多年來,「續集」不斷,人仰馬翻,各有各忙,我是還能操作的那一位原班人馬,無論如何,都算是原裝備 Original Parts吧。
「大將書行」創辦,也有十多年歷史。「大將」的傅興漢,經過多次「時代的巨輪」輾壓,也是僅存的碩果,原裝備。

如今「椰子屋」與「大將書行」,兩件原裝備雙引擎出發;建立新型號。

形式是這樣:
「椰子屋」將加入「大將書行」新店(富都邵氏大廈。)
「大將書行」賣書,「椰子屋」做 Cafe (另名「出乎意料」)。

內在精神是:
多年以來,我一直喜歡書與咖啡,馬六甲「椰子屋」開店初衷,就是要做書店。開店之前,2000年,我與愛偉還參加了「大將書行」主辦的「台北國際書展」及 書店考察團——不像前雪大臣的狄斯尼樂園考察團,玩玩就算;我們的確有與「誠品」、「金石堂」、「新學友」等大型連鎖書店管理層(老板,經理等。)開會, 做過「交流」(其實是受益良多。)
那一回,我與愛偉,從港台揹回四大包的書與電影(VCD,DVD以至Video)加上我帶著的老橙 iBook(蠻有紀念意味的,此文即用老橙 iBook 撰寫。)肩上兩條血痕。開店之後,部份心頭愛自己保存,其它的書,都在三個月內賣掉了(李敬德買了很多。喂,你與妹妹劉漢都還好吧?)至於我們如何從開書 店的初衷,變成一家意大利餐館?故事有一匹布那麼長。總之;按照我邊走邊看的作風,一路學習、成長吧。
至於「大將書行」(一般人會把它與「大將出版社」視為一體,這裡不妨分開來看。)十多年來,行走過的風雨路,也不言可諭。

「椰子屋」(不管是雜誌還是餐館)與「大將書行」,都珍惜現有資源,並且希望重拾初衷,以兩個「原裝備」,重新開發「新型號」。
這不是一般合作,這是重新組裝(嘿,Transformer ) 我們找來《椰子屋》老朋友,建築師鄭達馨和黃偉斌,替此間「大將書行 ﹠出乎意料」做室內設計;因此,不會是硬幫幫的硬體結合,而是咖啡與書擺在一起,精神糧食並重的文化沙龍。
此後,會由我安排,多做些講座、聚會,希望喜歡書和咖啡的朋友,可以發現這一個靈魂的新據點,New Model。

另外,八打靈「椰子屋」,此後也會擺放「大將」書架,擺賣中文書籍。這會是目前八打靈SS2,14至19區一帶、唯一的中文書「架」?文化沙龍,也會伺機在八打靈「椰子屋」舉辦。

解釋一下:富都「大將書行」內的椰子屋 Cafe, 取名「出乎意料」(The Italian Job)只因「椰子屋」新口號是「真柴實料」(Real Wood For Real Food)以柴燒窯(Al Forno)為號召。書店之內,不能起窯堆柴,就不叫「椰子屋」了。「出乎意料」簡便為主,我們會賣大肚腩 Panzerotti,咖啡,弗卡夏三文治,簡單意式料理(意料)。

請不要期待,請加入我們(例如:富都「出乎意料」,便欠掌櫃一名。)誰要享受精神精食,不妨留意 23.4.2009 國際書香日,富都邵氏大廈,「大將書行」新店。

转载自《小意思take it easy》

Wednesday, April 15, 2009

思考思考

《思考思考》
作者: 欧阳文风
出版: 海滨出版(马)有限公司(大众控股全资子公司)
年份: 二零零八年三月
售价: 二十五令吉
页数: 两百六十六页

本书是本思考有关我们的思考的书。
文章中介绍了各种思考的谬误。
针对各种谬误提出了由浅到深、由符号象征到实际个案的例子。
可以一读。

Monday, April 13, 2009

原来阿桑化身成叶子了

刚在“有人部落”乱逛时接去了“VOICE网络台”,
才发现了这则新闻


2009年4月6号,全世界都在下雨。寂寞不再唱歌,叶子也不飘了,华语歌坛少了一把抚慰受伤心灵的声音。

2003 年夏天,阿桑在《蔷薇之恋》电视原声带中,以片尾曲《叶子》一曲初试啼声,略带沧桑的磁性嗓音吸引了观眾的注目。同年底发行首张个人专辑《受了点伤》,获 得2004年第十五届金曲奖「最佳新人」入围。2005年初发行第二张专辑《寂寞在唱歌》,2006年底与华研唱片合约期满。

上天对阿桑不好,歌红人不红,在娱乐圈中只是一片不起眼的叶子。阿桑发现罹患乳癌末期,虽然一直觉得自己会好起来,更承诺会再唱歌给歌迷听。但在2009年的愚人节后5天,早上8点30分,34岁的阿桑向歌迷说再见。


就像《叶子》的歌词:阿桑化身成叶子,飞向天堂了。一叶而知秋,瘦小的阿桑,用她的歌声诠释生命。



站里有DJ马健敏的主持,有兴趣者可去听听。





















第一次听她的歌是在大学的时候。
是那位只听女歌手的歌的屋友介绍的。
《叶子》、《寂寞在唱歌》、《受了点伤》……
谢谢你,曾经有这把好嗓子,陪伴着我的生活。

《批判美国》

《批判美国》
作者: 欧阳文风
出版: 海滨出版(马)有限公司(大众控股全资子公司)
年份: 二零零八年三月
售价: 二十五令吉
页数: 一百七十一页

此书分为两辑,第一辑评论美国与恐怖主义,文章曾发表于报纸专栏。
此辑提到美国与恐怖分子的关系及美国本身是为恐怖分子的身份。
也许碍于报纸专栏字数限制,读者需要有一些历史背景认识,
才容易了解文中提到的例子。

第二辑评论美国与宗教原教旨主义, 批评美国国内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
与美国欲除之后快的回教原教旨主义,如出一辙。
此辑是作者特为此书而写的,未曾发表。
文中揭露美国政界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Sunday, April 12, 2009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風波 ——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Thursday, April 02, 2009

心血来潮



很久很久没听电台了。

工作忙、
和屋主住在一起房间隔音不好所以不方便直接开收音机、
嫌带耳机麻烦、
没有小巧的随身听、
所以很久没有听电台广播了。

今天放工吃饱回来后,
上网看补选的新闻,
突然心血来潮把耳机接上有二十年历史的老旧收音机,
收听Yes933电台。

一扭开收音机听到的是李圣杰《眼底星空》的吉他过门。
突然觉得很感动。
感动是因为听到了那简单的吉他过门。
不知不觉已有一年不曾弹吉他了。
自从来这里工作后,吉他就被我遗弃在祖国。
只有偶尔回家才会随便弹弹。
怀念以前大学时,
读书读累了刚刚醒来没事做心事重重睡不着
无所事事想浪费光阴和屋友们在房间坐在床上聊天时,
弹着经典歌流行曲自创曲或乱弹一通。

弹吉它可以让我放松心情,
让我沉淀,
调剂心灵,
那是可以让心灵休息的方法之一。

每每弹了一个多小时后,
我会心情变好,
读书更加专心,
脑子更加清晰,
心灵更加平静……

呵呵,过去的日子,回不去了。
所以才显得特别美好。

当下的时光,要试着珍惜,以后才不会后悔。
往后的日子,还有许多的梦想等着我们去追寻呢!

Saturday, March 21, 2009

我的样子

《你的样子》 - 罗大佑



《你的样子》 - 林志炫



《你的样子》 - 1989年《阿郎的故事》主题曲


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
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
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
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
不明白的是为何你情愿
让风尘刻画你的样子
就像早已忘情的世界
曾经拥有你的名字我的声音
那悲歌总会在梦中清醒
诉说一点哀伤过的往事
那看似漫不在乎转过身的
是风干的泪眼后潇瑟的影子
不明白的是为何人世间
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
是否来迟了明日的渊源
早谢了你的笑容我的心情
不变的你
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
聪明的孩子
提着易碎的灯笼
潇洒的你
将心事化尽尘缘中
孤独的孩子
你是造物的恩宠
提着心爱的灯笼

**************************************

朋友说我太久没去找他,
再不去找他就要忘了我的样子了。

那番话让我想到了这首歌。
我应该是在九十年代中学时期在电视上看到这部电影的。
我还记得当时有几位同学也很喜欢这部电影,
那个时候他们时不时还会哼唱这首歌呢!

饭后肺话

夜幕低垂,
天空响着闷雷,
街上的车辆川流不息,
熟食中心座无虚席,啤酒女郎穿梭其间。

祭了五脏庙,我要继续读书了。

(转载)找到自己的道路,做最好的自己最重要

“每个人都可以重生一次,就是找到自己的路。”

按:台湾知名漫画家蔡志忠与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日前展开对谈,他们认为“做最好的自己最重要,赚钱不是目的”。蔡志忠九岁就立定志向要当漫画家;李开复则在接触到科技、管理后,找到自己想走的路。香港《亚洲周刊》2009年第11期刊文作了介绍,摘录如下:

  新一代青少年如何选择他们的未来?读书的目的是赚钱吗?如何找到自己的道路,做最好的自己?听听漫画家蔡志忠与计算机创意大师李开复对谈。

  李开复是搜寻巨擘谷歌Googl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蔡志忠则是风靡全球的台湾漫画家,开启中国古籍经典漫画化的先河。这两位世界闻名的华人相聚对谈,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蔡志忠是李开复所创设的《我学网》顾问。月前,两人在蔡志忠的工作室,各自开着计算机谈天,相互观摩。常被青少年学生追问成功之道的他们,共同的看法是:“找到自己的道路,做最好的自己最重要,赚钱不是目的。”以下是对谈摘要。

  新一代青少年如何选择他们的未来?

  李开复:我自己非常幸运,我的父母亲虽然是很传统的中国人,但他们很开明,在我童稚时,就让我自己试着做决定。他们用的方式就是从小教导我、指导我,慢慢到给建议、放权让我知道自己有权力做自己的决定,建立自己的自信心,让我成为“做最好的自己”。

  有些人说,大家都想成为李开复,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不同意那种每个人从一个模子出来的看法,或是跟着偶像走,我觉得这样不合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寻,每个人理想不一样,最重要是要找到自己的理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向别人学习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但不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目标或道路,每个人都该成为“最好的自己”。

  蔡志忠:我们一生下来就是我们自己了,尽量朝自己喜欢、自己能够做的去做。如果不知自己喜欢什么?我建议拿一张A4的纸,在左边写自己最拿手、最喜欢的,在右边写自己最不拿手、最不喜欢的,全列出来之后,就可以看到那一条路适合自己了。哲学家佛洛姆说,每个人被父母生下来,但每个人又自己重生一次。所谓重生一次,就是找到自己的道路。

  谈谈你们如何找到自己的道路?

  蔡:我出生在比较幸福的时代,那时我住在台湾彰化的乡下。我所谓的“幸福”是指:那年代我的父母没有要求小孩要念中学要念名校,甚至没有要求小孩考及格,他们只是要求“看懂报纸就好”,看懂文字就好。所以,我们从小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还有一个比较幸福的原因是,我从小就受洗为天主教徒,三岁半就在村子的教堂里学习,读了一百到一千个故事,这些来自圣经的故事里,每个人都很特别,有的人会分开红海,有的可以令瞎子睁开眼睛,有的可以制造方舟。而我什么都不会,年幼的我因此很惶恐。

  我开始想,我会做什么?九岁时,我立志成为漫画家。童年的决定,我至今没有改变,我是比较幸福的人。

  李:蔡老师是比我幸福多了。可是,我觉得,有时真正的路从小可能没有想得很清楚。我在三岁时,做的梦和大多数当时的孩子一样,想做科学家、总统、航天员,都是很童稚的想法。

  幸运的是,我五岁时,父母亲让我选择上小学,跳过了上幼儿园大班。我觉得大部分父母亲不会这样做,要嘛就是逼着你去跳级,再不就是说,你还不成熟,不会让你这么做。所以,我五岁时,知道自己不想再读枯燥的幼儿园大班,可不是知道这辈子想做什么!后来,进入小学后,慢慢找到不同兴趣。在二、三十岁时,我陆续接触到科学、技术、管理,真正找到自己想走的路;后来,四十岁的时候,我找到帮助青年人发现自己的教育目标。我觉得,我们有很多不同发挥自己影响力的想法,可以一辈子慢慢找,人生不一定只有一个追寻。

  读书的目的是赚钱吗?

  蔡:我从小就立定志业,我要画画一辈子,只要一天有个馒头,就要画画一辈子。所以,对我来说,钱从来不是问题。

  李:我看过一个学术研究,他们找了一千五百位将读MBA的人,问他们来读MBA是为了追寻什么目标?大部分的人说,是为了赚更多的钱,小部分的人是为了理想。多年之后,他们又把这一千五百人找到,看看到底这些人谁发财了?结果,最后这些发财的人,百分之九十八都是当初为理想做事的,只有百分之二是为钱做事。所以,就算立志想要赚钱,也要找到自己理想;找到自己爱做的事,才会赚钱;如果只是为了赚钱而赚钱,那反而赚不到钱。

  蔡:赚钱和成名只是副作用,不是目的。

  李:我读大学时,做律师和医师当时是最赚钱的。那个年代,学计算机是没有出路的,那时没有“苹果”,没有“微软”,更没有谷歌Google。那时,学计算机的出路就是做教授,再不然就是IBM每年招个一两百人,再不然就是做研究。学计算机在那时不是赚钱行业。但我想,法律不是我想做的,于是,我从法律系转学计算机。当然,后来,一方面运气好,计算机这方面发达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我选择了自己的兴趣。

  如何帮助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李:人出生之后,就有自己的倾向性,该慢慢让他自己放权去选择,让他成为一个最快乐最成功的人。但是,这个社会就是这样,有些人喜欢攀比,有些人都想去某一个公司工作,最后,一生的目标就走错了。我们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天赋与兴趣,知道自己做什么最好、最快乐。

  蔡:整理李老师的作品时,发现我们的观念是一样的。人要先找到自己的“刷子”(本领),创造自己的葵花宝典。

  李:多尝试,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刷子。如果被世俗的观念挡住了视线,就永远找不到了。要了解自己的一辈子是自己的。像Google本身就是赞成这观念,当时,Google创始时,并没有想到太多,不是为了钱,只是单纯觉得,人需要搜寻,网上那么多数据,那么就做个工具帮大家来搜寻,谁知道能不能赚钱?最后,赚钱也是附加的。

  站在数字(数码)时代的尖峰,最想做什么?

  蔡:我正在做人生最后一件事。我一直以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只要透过正确的学习,每个人都可以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数学、物理、语言都各有方法……;我想要和大家分享这些学习法。接下来,我想推展“数字阅读”。这是我正在做的人生最后一件事。

  我们有幸碰到时代变革,我们更有幸在做这个行业。我们可以成为历史上肩负起这责任的人,未来的书走得怎么样?如果不够好,那一定是我们自己判断错误。就像宏碁创办人施振荣说,我们错过了工业革命,如果再错过数字革命,那连老天都不原谅你。生为这个行业,我们当然要试,要做先烈。

  今天的孩子不幸的是,父母要求得太多,以为文凭越多越好。其实,我们该找到自己,走出自己的一条路。这次,经济大萧条,对我而言、对很多人而言,可能是好事。人生,不是一切朝钱看。现在台湾有一现象;做面包做得最好的、种出最好的稻米的农人……都得到肯定。过去几十年,台湾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现在回复到“行行出状元”,这种现象很好,每个人可以走出自己的路。每个人要及早找到人生目标,做“最好的自己”。

好文分享

汇丰控股江河日下:压垮香港人信心的最后稻草
《亚洲周刊》 林沛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威尔逊(Harold Wilson)说过,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一个星期是一段长时间(A week is a long time in politics)。可是对于买了汇丰银行股票的上万香港市民来说,这句话也许要改为「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一日是一段长时间」(A day is a long time in economics):

以股价稳定见称、因而有「大笨象」之称的汇丰控股在三月二日公布业绩和供股的消息后,股票翌日大泻接近两成。在有关经济的坏消息几乎无日无之、人心严重虚 怯的环境下,汇丰股价的江河日下,成为了彻底压垮香港人对经济会于短期内复甦的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the last straw)。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说今次的金融危机其实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即英文所说的「a blessing in disguise」,很可能会被讥为自欺欺人的阿Q。然而其实只要想深一层,不难发现建基于借贷、贪婪、剥削与欺骗的无节制资本主义(unbridled capitalism),多年来它所到之处,就是落下雪泥鸿爪的案发现场;而并非在今日才罪有应得,只是我们到今日才如梦初醒而已。

的确,倘若没有这场摧枯拉朽的金融风暴,世人肯定还会相信资本主义将会解决人类所有问题,而过去二十年来由科技——电脑、光纤、卫星和互联网——带动的繁 荣将会永远持续下去。在次按危机在美国爆发之前,一套对所谓「超级资本主义」(Supercapitalism)制度的优越性深信不疑的新主导论述 (master narrative)已经成形,并且取得了学术的认可和多国领导人的默许。

按照这套主导论述,在资本主义的推动和市场的有效运作下,全球的经济会不断增长,生产力亦会屡创新高。基于水涨船高(a rising tide lifts all boats)的逻辑和财富效应,马克思所预言的阶级斗争、革命和社会演进,将没有可能发生。

这套论述跟马克思主义一样,断定社会无可避免地会朝某一个方向发展。全球化和超级资本主义无可阻挡的发展,就像日出日落、下雪降雨一样,是一个顺天而行的 自然过程(natural process)。马克思主义者视资本主义激发的阶级矛盾及社会动盪为无可避免,超级资本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则坚信经济和生产力的增长没有上限。两者的 共通点在于,都相信事态甚至历史会朝著某个方向发展的必然性(inevitability),并且排除另一途径的可能性(there is no alternative)。

超级资本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深恶痛绝,讽刺的是超级资本主义其实只是马克思主义的反面(the flip side of Marxism)。跟马克思主义一样,超级资本主义以经济的后果和必要性来量度万事万物,并深信所有的事情和政策,皆繫于市场的定律和全球化的经济体系。 问题正如「目标为本」的管理专家常常说的,要想得到甚麽,就要衡量甚麽(what you measure is what you get)。

一个只懂得用经济思维来思考的社会只会越来越自私,它的政治只会越来越肮葬。比方说,如果社会早有共识,确认「经济增长」是不辩自明的大利(self- evident good),那谁人还有兴趣去关注全球暖化的问题?倘若政府的责任只是促进经济和「製造水涨」,它的政策就自然向商界的利益永远倾斜。无怪乎美国这个超级 资本主义发展得最猖獗的国家,在布殊的领导下越发似一个反民主国家(anti-democracy)多于民主国家了。

由此看来,即使我们在今次金融海啸中险遭没顶,还是要心怀感激。金融海啸以异常粗暴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超级资本主义丑陋的一面(前英国首相希思曾经用「the unacceptable face of capitalism」来形容资本家的贪婪无耻)。

这当然不是甚麽惊天动地的新发现:贪婪、剥削与出卖本是资本主义的原罪,早在一百五十年前,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已经说过,巨大财富的背后总隐藏著罪恶 (Behind every great fortune there is a crime)。可是对任何人来说,最珍贵的知识多数来自亲身的经验。

金融风暴教晓我们的,不是不要与股票谈恋爱,或者在甚麽时候应该贪心,甚麽时候应该小心;而是压根儿不应该把我们的幸福、自我形象和安全感寄託在股价的上落。

林沛理,《瞄》(Muse)杂志主编,美国纽约Syracuse University香港中心客座教授,著有评论集《影像的逻辑与思维》、《香港,你还剩下多少》及《能说「不」的秘密》(次文化堂出版)。

(暂时)回到正常了

连续两个星期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周末无休。
终于结束了。

除了累, 还是累。

每天要爬上爬下一百尺,也就是30.5公尺或十楼的高度。
楼梯的倾斜度超过四十五度。
还要应付各式人的嘴脸。

除了身体累,头脑累,心也很累。

希望能快点回复过来。

**************************************

好久没有回去找朋友了, 有点空虚了。
太久没吃到马来西亚的食物, 开始食不知味了。
听着这里的电台,没什么好歌,也没香港歌手的歌。

刚和无名氏msn,叫他等我一下,就要贴上这篇文了。
看了要留言,功德无量啊,哈哈。

Sunday, March 08, 2009

过去的新时代

石油的普及运用,只不过是这一百五十年间的事。
但它的发现, 开创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


“一个别出心裁和创造的时代,
一个交易和欺诈的时代,
一个暴富、惨败和从未实现的财富的时代,
一个千辛万苦、失望至极和令人目瞪口呆的增长时代。”
——《石油大博弈: 追逐石油、金钱与权力的斗争》
(The Prize :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 Power) by Daniel Yergin, 1991.

Tuesday, March 03, 2009

我回来了


悄悄地我回来了

Sunday, January 11, 2009

头疼

这星期喝不够水,
工作压力大,
睡眠不足,
工作七天,

结果现在头开始痛了。

幸好每天早上都保持着上厕所的习惯,
所以应该没什大问题,
只要这几天早睡些,
喝多些水,
应该就会好了。

就要过新年了,
谁都不许生病。

不知何时爱上紫菜


第一次接触这种即食紫菜,
大约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
那时学校食堂开始卖这种零食,
在学生群中掀起了一阵风潮,
成为许多学生下课时必买的零食之一。

现在回想起,觉得当时食堂买的价钱真的很贵。
试想想,
上面图里的一包紫菜里总共有八十小包,
当时食堂每小包买二十仙,
这样每大包即是十六令吉。
是不是贵得乍舌?

当时我并没有迷上这种食物,
因为没有钱,所以没有得乱买零食,
因为没有得乱买零食,所以没有培养成吃零食的习惯,
但过后我喜欢上了几种零食,那是后话了。

是一位同学买了请我吃一片,
当时吃了一口,
只觉得……呕……想吐,
怎么有这么恶心的味道,
呵呵。

然后,
然后的然后,
我记不起何时喜欢上这种食物了,
包括用来煲汤的生紫菜。

写着这篇文时,我正咬着紫菜呢!

忙碌的一周

这星期很忙很忙很忙,
从星期一忙到今天,星期日。
这星期工作七天。
星期五更是工作到八点。
工作时间加上通勤时间,一天总共卖给公司十二小时,啊……!!!

说出来或许难以置信,
忙到没时间上厕所小解,
忙到没注意要喝水,
忙到晚上一躺上床就睡着,
忙到我开始质疑我的存在,
屎……

Tuesday, January 06, 2009

听朋友听的歌



《亲爱的,那不是爱情》
歌手:张韶涵

教室裡那台風琴叮咚叮咚叮嚀
像你告白的聲音 動作一直很輕
微笑看你送完信 轉身離開的背影
喜歡你字跡清秀的關心

那溫熱的 牛奶 瓶 在我手中握緊
有你在的地方 我總感覺很窩心
日子像旋轉木馬 在腦海裡轉不停
出現那些你對我好的場景

你說過牽了手就算約定
但親愛的那並不是愛情
就像來不及許願的流星
再怎麼美麗也只能是曾經

太美的承諾因為太年輕
但親愛的那並不是愛情
就像是精靈住錯了森林
那愛情錯的很透明
*********************************************

大学时期一位住在一起的朋友
他很喜欢听歌

不过只听女歌手的歌

举凡女歌手的新歌他都会第一时间去找来听

下载或买翻版光碟

托他的福

我可以免费听到许多女歌手的新歌


有一阵子他很频密地听张韶涵的歌

住在同一间屋子

我也“顺便”一起听了

本来一开始觉得张韶涵的歌并不怎样

但听久了也觉得还算顺耳的

过后就还蛮熟悉她的歌了

还可以和妹妹讨论她的歌呢


这次会想到这事

也是因为从我妹妹那抄的一堆歌中听到了这首歌


SH,结婚了记得通知一声哦, 哈哈……

自投罗网



《隐形的翅膀》
歌手:张韶涵

每一次 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
每一次 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我知道 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 飞过绝望
不去想 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
我看见 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
我知道 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 给我希望
我终于 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
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
我终于 要想用心灵望不害怕
那里会有风车飞过远方
不去想 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
我看见 每天的夕阳也会有变化
我知道 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 给我希望
我终于 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
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
我终于 要想用心灵望不害怕
那里会有风车飞过远方
隐形的翅膀 让我分钟比天长
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
*****************************************************

飞进了鸟笼
清洁的水
新鲜的食物

新颖的玩物

睡觉时有笼罩

笼子定时被清理


虽然望着一样的云朵

晒着一样的日光
呼吸一样的空气

沐浴一样的雨水

但我失去了自由

快要记不起翱翔的恣意了
快要忘了躺在云丛中的感觉

快要忘了和同伴们成群飞翔的嬉闹

每天只能在笼里拍拍翅膀跳来跳去

或许有一天会失去飞翔的能力


什么时候才能飞出鸟笼?

笼子并没有关着

有的只是自己心里那隐形的笼门

何时要飞出去

全看自己

Saturday, January 03, 2009

美利坚帝国阴谋



2004年John Perkins出版了自传式小说《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揭露了美国全球经济援助背后的真正企图。
此书问世后震撼全球,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成为畅销书,电影版权已授予迪士尼旗下的BEACON制片公司。

2007年, John Perkins出版了另一本著作,《经济杀手的告白2:美利坚帝国阴谋》(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Empire)。
此新书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书写,针对全球最不稳定的地区(特别是作者曾经涉足过的国家),透过访谈其他经济杀手、豹狼、中情局干员、记者、维权人士,根据作者的个人记录、笔记、信件、电子邮件、回忆录、已公开文件,检视现今的地缘政治危机。
此书的内容比之前那本更为严谨,作者参考了相关学者的文献、相关时期的报章,并附上推荐书单及列出涵盖各领域(美国)的公民组织。
虽然如此,我要强调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
此书分为五篇,探讨亚洲、拉丁美洲、中东及非洲的特定国家在过去几十年来面对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危机。最后一篇是针对个人(及读者)的自省,讨论了一些基本问题、迷思及转机,建议可以如何进行改变。

第一篇是亚洲篇,作者着重在印尼,因为印尼是作者亲身“工作”的地方。这篇里的前几章讲述了美国、苏哈多、东帝汶大屠杀及印尼其他地区的武装叛乱之间的关系,印尼政府如何藉南亚大海啸镇压亚齐的独立运动组织:GAM (Gerakan Aceh Merdeka),美国跨国公司如何大发大海啸的灾难钱,在印尼的合法贿赂途径,跨国企业透过贿赂进而掌控印尼军队。
后几章着讲述了西藏(中国)的问题。
也许是这个原因,所以我找不到这本书的中国版。之前的那本我买的是中国版的,但这本却找不到中国版。

第二篇讲述的是拉丁美洲。作者略述了瓜地马拉(Guatemala)、玻利维亚(Bolivia)、委内瑞拉(Venezuela)、巴西(Brazil)、智利(Chile)、厄瓜多(Ecuador)、阿根廷(Argentina)等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独裁统治到本世纪初的民族主义运动。 揭露了金权集团、美国中情局、及独裁政府之间的勾结, 民族主义产生的政府面对的挑战,原住民对抗石油集团的努力等等。 此篇也质疑哥伦比亚(Colombia)在本世纪初的反金权统治集团运动中的缺席,美国在哥伦比亚境内的军事调动,美国对哥伦比亚公开的军事援助,显示哥伦比亚已成美国重新称霸拉丁美洲的行动大本营。
此拉丁美洲篇可说填补了我对该地区近代的认识。
想要阅读更多有关拉丁美洲的故事,可到《安娜琪的文字乌托邦》(http://utopia.e-channel.info/index.php)

接下来的一篇讨论的是中东。美国在冷战时期推翻了穆罕默德·莫沙德哈,扶持巴列维国王上台,过后的发展导致伊朗的回教革命爆发。美国如何协助伊拉克的Saddam Hussein上台,最后Saddam Hussein无法完全顺从美国,导致美国决定入侵伊拉克。美国的经济杀手如何腐化沙地阿拉伯的王室,使其西化及亲美国。以色列身为美国在中东的步兵及要塞,对周边国家所做出暴行。美国在中东国家的所作所为,导致了9.11的事件发生。 在中东国家饱受战火摧毁之际,跨国公司却获得可观的报酬。战争时的军火销售,战争后的重建计划,让金权集团大发战争财。

没有比非洲更深的深渊了。 我们常常可从报章读到关于世界各地的新闻,除了非洲。非洲在报章国际版占的版位,可说少之又少。它成了人们最不了解的地方,被世人刻意忽视。成了豹狼的暗杀天堂,独裁政府也用“合法”法律对异议分子进行“暗杀”。 非洲盛产石油、天然气、钻石及各种矿物,当中某些矿物是生产电子产品所不可或缺的。但在我们享受着越来越便宜的电子产品时,非洲人却为此付出代价。非洲的殖民史,从葡萄牙的航海时代开始,到现在都还没结束。古代的奴隶的买卖还在非洲发生着。

作者在最后一篇讨论了改变的可能。他提出了四个基本问题(四个常常被人当成藉口的问题):
一、信心问题
二、我们确信自己真的希望改变?
三、世上是否有统贯一切的原则,让我们的行动师出有名?
四、个人能做什么?
作者针对这四个问题提出了看法,并举出例子。
我们应该“摒弃只知追求金钱、物质占有,短视近利看待世界的方式。”
“现行教育体制,想藉由测验、家庭作业、分数、大学入学许可、找工作等表现焦虑来绑住学生心思,使他们无心关注国家大事。”
“我们坚信应为地球上所有人创造稳定、永续、和平的世界。”
“我们采取每个行动、购买每个产品,都会影响到其他人和他们的居所。”
“金权统治集团每年花数十亿美元,让我们相信除非购买某产品或某品牌,否则我们无足轻重。”
“除了决心,每个人所需的工具,一样都不缺。

(原写于30/12/08, 2157)

Thursday, January 01, 2009

迎新

哟,2009年来了
来了来了,牛年来了,相信很多人都希望牛市也跟着来

趁着新一年的第一天
梳理自己的想法
调整今年的步伐

步伐可以调
方向却变不了
因为我们都朝着死亡的方向前进
步伐可以调
原则却无法改
因为我们都秉持着"人"的原则在行事
(呵呵……)

话虽如此,新的一年还是要定下新的目标
不管那目标最后有没有实现
只要有在新的一年定下目标
人生也仿佛有了方向
心里也觉得比较踏实

就像不管某宗教、信仰说的是什么
只要找个宗教、信仰抱抱
生命也仿佛有了救赎
做人也觉得有了意义

好了,讲了那么多废话,是时候写下自己的目标了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三:
目标四:不要以为你会用这招就很厉害哦。
目标五:你还是看不到我的目标的,哈哈哈……
目标六:
目标七:
目标八:

哇噻,今年竟然有八个目标,会不会太贪心了?

最后我还是要希望世界能和平一些
虽然我知道这不是单靠许愿就能实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