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7, 2009

遥远

最远的地方看来很远,但你有一天可能会流浪到那里,踏遍每一寸草地,
而你最近的地方却未必真正的走过。
最近的事物往往不去珍惜,却去渴求最遥不可及的,
等得到了遥远的事物,才回想近处事物的好处,那时近处已成了天涯了。

所以远的往往是近的,近的往往反是远的。

——温瑞安

朋友说他很忙。

我这个月也忙得快要倒下了。
从十月最后一个星期开始到现在,
每天从早八点工作到晚上八点,
周末假日照样无休。
这情况预计会持续到十二月中。

累得快要死了,
只觉身体不是我的,
被凌辱得不成人形。

更别说那些和我一起工作的工人了,
他们可都是实实在在的用体力在劳作。
虽然他们都是很想OT的(后话再谈),
但我还是觉得很过意不去,
生怕会做死别人的老公或儿子。。。
哈哈。

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阅读的第一本书

阅读的第一本书,不需庄严沉重的仪式,不必把它想象得太严重。
阅读一本书的代价只是马币三、四十令吉及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的时间。
放松心情,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开始阅读,
我们一定能找到心中的第一本书。

“……下一本书,就藏在此时此刻你正念着的这本书里头……
书与书之间的联系和彼此召唤,一本书靠另一本书说明,
这本书所遗弃的细节,在另一本书里被逐线逐条的描绘,
这本书里被冻结成静态风景的部分,在另一本书里却生猛的运动起来,
这本书所悬缺的答复,
你在另一本书里也许可多发现完整答案的变形虫似的另一角拼图……
婉转曲折的,会引领你看到书籍汇成的大海,那个可能性的、意义的大海……”
——唐诺《阅读的故事》
第五篇 “第一本书在哪里?——有关阅读的开始及其代价”

Friday, November 20, 2009

阅读的困惑

阅读,源自于困惑。
但随着阅读的进行,
困惑不只是没有被一一解开,
反而还源源不绝地涌现。

困惑虽然没完全被解决,
但我们的眼界却变得更广了。

哲学,可就是人类的困惑史。

Wednesday, November 18, 2009

阅读者的孤独与幸福


“……因为这里包藏着另一个阅读的陷阱,
一个只供最坚定真诚阅读者摔进去的最美丽陷阱。

……阅读者越受书籍中更好世界的引诱,相对便离开眼前的世界越远;
越理解存放在书籍中种种更好的世界,
相对变越容易看清眼前世界的贫薄、粗陋、乏味和不义,
甚至到达难以忍受的地步。

而更刺激的是,阅读者所看到并视之为珍宝的这些更好的世界,
直接了当说,却通常是一个一个“被击败”的世界——
被历史的偶然机遇击败、被习焉不察的流俗击败、
被人们的粗疏、懒怠、不讲道理和坏品味坏程度击败。

它们好像越精致、在书籍中的世界活得越欣然,就越难移植到五浊恶世的现实空气中存活似的。
於是,阅读者等于是以两倍的速度和眼前的世界分离,
正义感和鉴赏力尤其在其中扮演推进器的角色,
很容易把认真的阅读者抛到一个被彼此不断远离的应然世界和实然世界暴烈拉扯的尴尬位置,
仿佛要他要钱还要命的二选一。

也因此,不全然都是廉价的肉麻和自怜自伤,阅读者的确会油然生出某种孤独感,
越往深处走去就越清楚具体,最终,你会发现人间的语言原来这么简陋不够用,
你简直无法用现实世界的有限流通语言去描述出你真的看到的丰饶世界,
更遑论说服和辩论……

这真的是一个不容易平衡、不好长时间站稳脚跟的位置。
的确,阅读者比谁都容易觉得幸福。
这种幸福,我想,首先来自于他好像听到了别人接听不到的异样声音,
生起一种被眷顾的惶恐幸福;
由此,眼前世界像念了魔咒一般朝他一人打开来,
让他看到寻常人等无缘目睹的深度和奇特变化,
在别人只有当下“这一个”世界同时,
他仿佛拥有一个又一个交叠呼应还一路衍生的不同世界。

这是一种有沉沉重量的丰饶幸福,但把这么多幸福全扛一人身上还是很累的,
需要相当的耐力和体力;而且,
紧抱着这么多幸福充满心中四肢百骸却没法跟别人展示更是孤寂,如锦衣夜行。

这么一樁耗力而且孤单的事,於是便时时考验着阅读者的心智韧性,
也考验着阅读者对眼前世界和人们总是有限度提领的同情和眷恋,
最终还生物性的考验阅读者一路在衰竭腐朽的肉身,
就跟昔日的玻利瓦尔一样——阅读者站在自己熟悉的实存世界,
却发现自己是异乡人,语言居然也是异乡异时的语言,
他鼓起勇气大声说出来,但往往只能把听者设定为以后的人,
希冀时间大神帮忙,在他的肉身或已不存在的遥远将来有人慢慢会听懂……”

——唐诺《阅读的故事》
第三篇 “意义之海,可能性的世界——有关阅读的整体图像”

Monday, November 16, 2009

阅读习性的成长与发展

“以才智为傲的学者,忘了自己心智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路——幼年时大人念给他听的故事,小时候兴奋沉迷的探险书,还有青春期令人泪落的滥情小说。
(这类学者)以为只要别把他们所反对的书提供给一般大众,大众就会依照学者的标准阅读;但这类学者错了。
不让大众读那些书的话,他们就根本不会读书了。
……
我所碰过的饱学之士皆坦承自己有段时间,通常是青春期,曾沉迷小说……我的观察……让我相信一个人若要成为饱学之士,他的心智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有一段时间渴望阅读小说;或许还会沉迷其中;而一旦这种渴望获得满足,他就会安全度过,逐渐踏入更宽广的知识领域,往后这种渴望再也不会发生。……”

——William Frederick Poole(威廉.弗雷德里克.普尔,1821-1894)

Saturday, November 14, 2009

图书馆的故事

《 图书馆的故事——人与书,千百年来不曾平静的历史》
作者: 馬修•巴托斯,譯/尤傳莉
ISBN: 9789573255673
出版社: 遠流
出版年: 20050701



在圖書館裡,有世界上所有智慧的紀錄。
──美國散文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隨著時代演進,圖書館既累積和保存了知識,也同時影響、激發和消除了某些知識。馬修‧巴托斯是一位專精稀有書籍的學者,也是才華洋溢的作家,他帶領我們從 經典古籍到中古世紀修道院、從梵蒂岡到英國圖書館、從社會主義者的書坊到現代資訊時代的家庭圖書室,從事一趟精彩的知識與智慧的探密之旅。

   從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泥板到埃及幾層樓高的亞歷山卓圖書館,從中國的秦始皇焚書到希特勒的少年讀物,從巴格達偉大的中古世紀圖書館到現代波士尼亞國家圖 書館裡面無數被毀的多元文化圖書,圖書館一直就是戰場,狂人與智者在此征戰,試圖主導書對我們的意義。這些戰爭讓我們看到圖書館兩個相互矛盾的本質:一方 面,我們想要出版大量書籍,來讚頌最好的、最美的文字;另一方面,我們想控制住任何形式的人類知識。

  廣如百科全書,妙似小說故事,本書雖小,內容卻極為豐富。

  圖書館是無限且循環的。
  ──阿根廷詩人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

——摘自此书封底


「宇宙(別人管它叫圖書館)由許多六角形的迴廊組成,數目不能確定,也許是無限的,中間有巨大的通風井,迴廊的護欄很矮。從任何一個六角形都可以看到上層和下層,沒有盡頭」。

「當人們聽說圖書館已經收集齊全所有的書籍時,首先得到的是一種奇特的幸福感。人們都覺得自己是一座完整無缺的秘密寶庫的主人。任何個人或世界的問題都可以在某個六角形裏找到有說服力的答案。」

「有條理的文字使我的注意力偏離了人們的現狀。確信一切都有文字記錄在案,使我們喪失個性或者使我們自以為了不起。我知道有些地區的青年人對書籍頂禮膜拜,使勁吻書頁,然而他們連一個字母都不識。」

「衰老和恐懼也許誤導了我,但我認為獨一無二的人類行將滅絕,而圖書館卻會存在下去:青燈孤照,無限無動,藏有珍本,默默無聞,無用而不敗壞。」

「我剛才寫下「無限」那個形容詞,並非出於修辭習慣;我要說的是,認為世界無限,並不是不合邏輯的。………..認為世界無限的人忘了書籍可能的數目是有限的。我不揣冒昧地為這個老問題提出一個答案:圖書館是無限的、周而復始的。」

「假如一個永恒的旅人從任何方向穿過去,幾世紀後他將發現同樣的書籍會以同樣的無序進行重複(重複後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有了那個美妙的希望,我的孤寂得到一些寬慰。」

——摘自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巴別塔圖書館》



圖書館的發展和文字紀錄與文獻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當人類意識到要將知識或經驗用文字紀錄下來以供應用時,最古老的圖書文獻便產生了;然後,人類再意 識到聚集更多不同的圖書文獻,並將其有秩序的存放,提供更多人研究利用,更容易能由知識經驗形成智慧,於是最早的圖書館也就誕生。

由此看馬修‧巴托斯(Matthew Battles)的《圖書館的故事》(Library: An Unquiet History),其實談的非僅單純「圖書館」而已。此書主書名Library中文一般譯為「圖書館」,但Library這個字其實還包括藏書、文庫、叢 書、保存的資料等意思,幾乎凡是書籍的彙集都可叫做Library,所以這本書的內容,其實是廣義的Library,包含圖書和圖書館的歷史和故事,倒是 中譯書名副題「人與書,千百年來不曾平靜的歷史」把這意涵都表現出來了。

巴托斯這本書有別於一般圖書館科系學生所讀的教科書那麼制式和呆板,他雖然也大致循著書籍或圖書館演進的軌跡,但卻經常往返不同時代空間,使讀者在奔馳智 識發展不同時空之際,領會到多重的合音之感;他也比一般圖書館歷史書多敘述少為人知的逸事,像阿拉伯文化中的「智慧之屋」等。可貴的是,巴托斯敘述圖書和 圖書館故事,經常觸及到外圍的相關的文化、神話、宗教、政治、文學,甚至牽涉到當時的印刷工業、知識圈論戰等議題,使這本書成為文化史的延伸,對西洋歷史 和人文有興趣的都可閱讀,而非僅以圖書館科系學生為主要讀者。

巴托斯在書中花許多篇幅在談歷史上的焚書和毀滅圖書館,他說:「焚書一路追隨圖書館的歷史」,意思是除了暴君、獨裁者的破壞之外,還有戰火的波及。即連新 科技發展,許多圖書館的書都化成微縮或網際網路數位化資料,他亦憂心可能也是另外一種焚書危機,因為數位化會否因資訊載體的千變萬化反而使內容瞬間流失, 造成文本內容的消逝,著實令人擔心;巴托斯從歷史看未來的見解,頗值得目前高唱「無紙社會」和「一切數位化」者深思。

——王岫的书评

Tuesday, November 03, 2009

心已不在此

当心已不在此
留着只有痛苦

彩虹
灰色的

人群
让人厌恶的蟑螂

华丽的灯饰
刺眼

当心已不在此
再留
徒增痛苦

(生命脆弱如蝼蚁也不该咸鱼般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