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30, 2007

啊,PMR考试 !

在听着电台, 是丽叶主持的“周日夜无休”。
听到她念出一些听众的留言,才知道原来明天开始考PMR了。

PMR, 对我来说已经是历史名词的南北。
一时间想不起当时的详细情节。

再加上刚刚赶完功课(朋友说
学生还是有学生该做的事情,吊他的!),
所以已没有精力去打开记忆之厘了。
更没有心情去把它化为文字。

祝所有的考生一路小心,平平安安。

Saturday, September 29, 2007

Beyond 1991年 Live ——#2 高温派队 & #3 我早应该习惯



《高温派队》

高温炽热你心
青春正在翻滚 oh! yeh!
缤纷色彩好比奥运
人如潮身体摇摇扭扭双脚猛蹬
go go everybody go go everybody
go go everybody go oh! yeh!
欢呼之中加点放任
豪情能输出火般高温
就让此刻充塞那一触即发的快感 yeh!
go go everybody go go everybody
go go everybody go oh! yeh!
思想流通呼吸接近
豪情能打开冰封的心
莫待青春告别时心中只有是遗憾
全赖高温制造气氛
忘掉身份你是某君
全没公式舞蹈更新
炫耀青春你莫再等
就让世界继续运行高温彼此送赠
全赖高温制造气氛
忘掉身份你是某君
全没公式舞蹈更新
炫耀青春你莫再等
就让世界继续运行高温彼此送赠
全赖高温扑灭冷感
忘掉积分你是冠军
全没规则舞步更狠
爷身躯放射性感
就让世界继续运行高温彼此送赠

*******************************************
每个派队都需要会搞气氛的人。
每个派队都会有些较冷场的事。

有些人善于搞气氛。
有些人专讲冷笑话。
更有些人爱泼冷水。

有些人在生活中尽情奔放,不甘寂寞。
有些人喜欢保持若聚若离,距离即美。
也有些人选择了离群索居,闭关修炼。

不管你是哪一类人,都很重要。
地球需要你,才能保持多元美。

可是地球没有你,也会继续运转。
要是地球不运转,那就没有你。
那你跟地球的运转有什么关系呢?
没错,是没有关系。

但是没有你,我们不知道原来地球在运转。
可是就算有你,如果地球不运转,你也不会说地球在运转。
所以,到底你和地球的关系在哪里?
哎呀,越讲越远了,死火。

*******************************************
《我早应该习惯》

随著社会的变奏
朋情到底亦似旧
尝尽百般的战斗
难得你可在背后
曾陪着了金光灿烂
难平复我但想叫喊
我早应该习惯
原来是没有稀奇
我早应该习惯
以挫折换作真理
始终总会飞
来自四方的引诱
从未去甘愿接受
人心到底不会够
名利瞬息亦变旧
曾陪着了金光灿烂
难平复我但想叫喊
我早应该习惯
原来是没有稀奇
我早应该习惯
以挫折换作真理
始终总会飞
我早应该习惯
原来是没有稀奇
我早应该习惯
以挫折换作真理
我早应该习惯
原来是没有稀奇
我早应该习惯
以挫折换作真理
始终总会飞

*******************************************
这是首不错的歌。
适合送给正在生活奋斗的朋友,
不管你奋斗的是些什么。

有时候,你必须去习惯很多南北。
这包括了必须去习惯你的不习惯。

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成败。

不管你想做的事是好事还是坏事(依照世俗的主流看法来界定),
你都必须培养相关的习惯。

想做杀手,就必须时时保持敏锐(武侠小说看太多);
想做侦探,就必须有追根究底的精神、要常训练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
想做作家,就必须有写作的习惯。

如果你没有习惯,恭喜你,你真个鬼才。
你不应该在这个时空出现,这里没有你发挥的空间。

可是别告诉我你没有习惯,
至少,你已习惯了没有习惯。

(回演唱会曲目)

Friday, September 28, 2007

Beyond 1991年 Live ——Music Intro & #1俾面派对




《俾面派对》

作曲:黄家驹 作词:黄贯中

穿起一身金衣装 取消今天的工作
挤身缤纷的色彩 来让我去告诉你
派对永无真意义

不管相识不相识 尽管多 D Say Hello
不需诸多的挑剔 无谓太过有性格
派对你要不缺席

你话唔俾面 他话唔赏面
似为名节做奴隶

种种方式的困绑 请柬一出怎抵挡
想出千般的推搪 明日富贵与闭翳
也要靠你俾下面

你都咪话唔俾面 咪话唔赏面
似用人脸造钱币

至惊至惊你地唔俾面

***********************************

很多时候,别人帮不帮你,
是看他给不给你脸,
无关原则。

你有没有坐言起行,身体力行,
也是别人衡量你的要素。

你要达到你的那目标,
就要改变生活方式和习惯,
这样才能影响或感召别人。
要改变任何事物,自己必须先改变。

要不然,就不要抱怨。
再不然,就在家睡觉。

(回演唱会曲目)

Beyond 1991年 生命接触演唱会曲目


Music Introduction

1。俾面派对

2。高温派对

3。我早应该习惯

Talk

4。午夜怨曲

Talk

5。是错也再不分
6。真的爱你
7。愿我能
8。谁伴我闯荡
9。灰色轨迹
10。冷雨夜
11。完全的拥有
12。喜欢你
13。月光光
14。旧日的足迹
15。岁月无声
16。大地


Talk

17。不再犹豫

Talk

18。Amani

Encore Introduction

19。金属狂人

Talk

20。再见理想
21。光辉岁月

Ending

Beyond 1991年 生命接触演唱会

时间:1991年9月19日至23日
地点:香港红勘体育馆

1991年2月1至8日,Beyond在香港世界宣明会的大力帮助下,第一次从事慈善事业的探访工作,目的地是非洲的肯尼亚。而通过这次非洲之旅, Beyond无论是对于音乐还是人生,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感悟,并且完成了一首怀抱着世界大同思想的新作《Amani》。从非洲返回香港之后, Beyond随即展开忙碌的工作,包括灌录新唱片、拍电影、拍电视特辑,并开始筹办专场演唱会。这场一连五天的名为“生命接触”的演唱会,最终也成为 Beyond迄今为止最脍炙人口的演唱会,同时这也是摇滚乐队首次攻陷红勘这块原本只留给偶像明星的演出盛地。

这场演唱会不需要介绍得太多,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家驹在返场时疯狂的奔跑出场,与乐队共同演绎重型作品《金属狂人》,现场气氛爽到极点;家强在《冷雨夜》 里那段唯美而经典的贝司Solo,其煽情程度甚至胜过许多吉他独奏;阿Paul领衔的摇滚版《大地》满溢着激情,奔放如火;世荣不但用他的保留节目——鼓 Solo再次点燃观众的热情,而且他离开鼓凳子,拿起了麦克风主唱自己的温情作品《完全的拥有》。此外,众多小朋友合唱《Amani》、即兴表演童谣《月 光光》、小云的敲击独奏也都是几个难忘的时刻。

家驹在这场演唱会中的许多次讲话都令人动容,如他在唱完《再见理想》之后,对观众说:“大家都觉得很奇怪,通常演唱会都有一些特别嘉宾坐阵。我们 Beyond没这么大的面子请到特别嘉宾,但是我们很开心很开心,找来一大班很特别很特别的嘉宾。我们今晚的特别嘉宾就是红勘体育馆里边全场的观众!”

Monday, September 24, 2007

不想睡

最近总是半夜两三四点才睡,不舍得深夜里凉风伴着宁静的气氛。

真糟糕。。。

但是这种日子应该不会持续多久, 因为也没多久可以持续, 哈哈。。。


送上梁静茹的《不想睡》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07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夜,
月儿圆圆挂天空。
儿童街上提灯笼,
我约爷爷共赏月。
夜色越夜月越明,
喝杯茶来切月饼,
说说笑笑真开心。

抄自一本小学华语练习。)

送上山脚下男孩的《月亮圆》。

Tuesday, September 18, 2007

有点懒, 不过不肚懒

糟糕,越来越懒。
最后一个学期剩下两个多月,
心已不在学校,烦着要在哪里做什么工。
但是又还有许多功课堆着要做,发!

Monday, September 17, 2007

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 . 秋思
马致远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老枯藤(http://www.sxgz.net)的赏析]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本篇被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表现了游子悲秋怀乡、难以言喻的惆怅心情。
   
前三句写景。第一句写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落着几只在黄昏中栖息的乌鸦,点染出萧瑟凄凉的秋色,从而引发一个飘零异乡、无所依归的旅人的一腔愁绪。此处虽 不言愁却已是愁绪满纸。第二句突然转至一种色调明净、幽雅、宁静的境界:精巧的小桥,清澈的流水,幽静的人家。这些使人联想到家人团聚的亲切和幸福,从反 面牵动了离人思乡的愁绪,怀念家园而不得归的思想感情也随之体现出来。第三句又写出三种景象,荒凉的古道上,刮起阵阵萧瑟西风,旅人骑着一匹瘦马,正在继 续奔波。此处虽写景,但却非常巧妙地表现了人,并且透露出游子的身世。“瘦马”两字便表现出这是一个家境寒微的人,否则他也不会孤单一人骑匹瘦马在西风古 道中奔波了。妙在用了一个“瘦”字。读者可以由此想象到旅人奔波不息的艰辛、困顿、和内心的悲愁。“夕阳西下”,指出游子奔波在古道上的时间,也给整个画 面更增一层暮色苍凉的色调。“断肠人在天涯”是全曲的点睛之笔。“断肠”二字表达出游子愁思的深重,用“天涯”二字提示出游子离乡的遥远,从而点出主题 ——游子乡思。到此,各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达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秋郊日暮羁旅图。
  
开头的“鼎足对”,由九个名词,九种景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构成一幅萧瑟苍凉的秋景。此曲语言凝炼自然,明白如话,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之:“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我的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一辆大罗厘,
十八粒轮子,
滚滚翻红尘,
害我惹尘埃。

Sunday, September 16, 2007

“Prison Break" vs 温瑞安

温瑞安:《越狱》是西式现代架构武侠剧



《越狱》 在美国播第一季的时候,已有很多人在网上拿这剧集跟温巨侠的《骷髅画》和《刀丛里的诗》作比较,引发话题。到了第二季,已是全球热播,更多人(尤其网上)拿它跟温巨侠的《逆水寒》相比,赞的弹的、褒的贬的,都很有意思。

   一部大红热播的美国剧集,跟笔者三部武侠小说,会让网友相提并论,主要原因,应该不外:一,《骷髅画》其中一主要情节是:描写一个人把秘密和藏宝图,全以刺青文入人的肌肤躯体,是谓“锦绣人皮”。二,《刀丛里的诗》则是天牢里囚禁了一个大侠,当然他是被冤枉的,那是“上意”要他死,他肯定活不了,但偏偏很多江湖中人感其侠义,明知赴死也要去劫狱救他。三,《逆水寒》则更相似:这部书当年在香港出版六集,在台湾出书七集,从第一集开始就是遇袭逃亡。从头逃到尾,从开始逃到结局。逃亡的过程里,历练了一切,见识了一切,有一路知交尽掩门,有好友知己变成仇,但也有倾家荡产只为正义、情谊而舍身相救,人性和人情,全就在这关节眼上迫出来,故名《逆水寒》。这是一部逃亡的故事。

毫无疑问:《逆水寒》的大纲与《越狱》相似。《骷髅画》则在一些特别桥段与《越狱》有交接点。《刀丛里的诗》的主概念与《越狱》里遭囚禁的死刑犯林肯遭遇仿佛。当然不能说温巨侠模仿《越狱》剧集,因上述三书,出版时序分别为:1983年、1984年和1989年。那时《越狱》的主角万人迷温特沃什·米勒大概还未威风凛凛成长为大丈夫。温巨侠宁可相信是巧合,以及有冲击性的题材总是让创作人神迷。其中《刀丛里的诗》是笔者写得比较用心和着力的一部。不过,一个大侠一开始就给废了,关在天牢里,永不超生的题材,温巨侠1979年在台湾失去自由的那段日子里,还就写成了另一部《大侠传奇》。此外,古龙也大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写成《风铃中的刀声》,笔者认为十分精彩和震撼,只可惜后半部可能是作者已有心无力,或由他人代笔,以致远不似前文独创一格,阅之心头震起惊雷,不能首尾顾应,让后人为之惋惜深憾。

温巨侠倒是认为,《越狱》最有意思之处,也是跟我们最有“心灵感应”的特色是:它是一部“西式”和“现代架构”的“武侠小说”!

转载自
http://ent.sina.com.cn/v/u/2007-05-22/
10521563892.html

喜欢武侠小说的小孩

听人家说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小孩不会变坏。
我不确定这句话是真是假。
但我确实喜欢看武侠小说。
所以我应该不会变坏吧?虽然我已不是小孩。 哈哈。

爱上武侠小说是小学的事。
开始时看的是报纸连载的金庸小说。
直到五年级,在朋友的介绍下,
我才知道新村里的一间,也是唯一一间的书店兼租书店。
店前是一般的书店,买参考书及文具;
店后则是租书店,有日本漫画、香港街书、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等。

当时对漫画还没着迷,所以没有去睬那些漫画。
而且一本漫画很快就看完,觉得不划算。
所以就把目标锁在小说。
言情小说不用说,推理小说太小本。
结果当然剩下武侠小说啦。

武侠小说有金庸、古龙、温瑞安、还朱楼主等。
金庸的一本租八角,而且才十四部,又贵又少。
温瑞安和古龙的一本租六角,而且又有很多部。
对当时没什么零用钱又想租书来看的我,
当然会选温瑞安和古龙的书啦。
古龙的书较久,纸质已发黄。
温瑞安的书较新,纸还是白的,而且书本的设计也较吸引人。
当时温瑞安有一部长篇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
题目吸引,又够长篇(有很多本)。
以上种种加上其他我已忘了的原因,
结果我生平第一次租的书是——
温瑞安的《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之《温柔一刀》。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07

裸女打麻将

最近网络盛传一副旅居加拿大中国画家刘溢的油画,画中有四名裸女在打麻将,旁边站着一个女孩,油画取名为“2008-北京”。表面上,油画代表北京将举办奥运,经解读后,竟暗含大国间在台海问题上的博弈之意。

这副油画的背景是在左上角的一张人头像。他有孙中山的胡子,有蒋介石的头形,并融合毛泽东的五官,象征中国的百年历史。

至于画中女子打麻将,隐喻国际强权一场博弈,2008是指台海局势,扑朔迷离。四成年女子代表美中俄日等四国,站在一旁的女孩暗指台湾,在牌局之外,命运难测。

香港《文汇报》引述网络流传的解读称,赌局由两名金发女子与两名黑发女子组成,中、美是对家,日、俄是配角,谁输一局,就脱去一件衣服,衣服愈多,实力愈强。显然,画中正面的金发女子,代表美国,她的上身齐全,下身赤裸,说明美国在台面上最强,台下则一丝不挂。

美国对面黑发女子代表中国,台面上她一丝不挂,下身则围着裙子,实力最强。左方低头的女子是日本,专注于牌局,却全身赤裸,不具任何实力。躺在右方的金发女子是俄罗斯,身上只剩下遮羞布,处境艰难。

从画中人物神态和动作看,中国背对,看不出神态,却最专注赌局,且身后暗藏两张赌牌,其中一张是与俄串通而得。此刻,中国摆出一副“东风”架式,背后有张好牌,准备来个“东风明杠”,象征崛起的中国。

日本一心想从牌桌上捞好处,却苦于手中无牌。俄罗斯则躺倒一边,右脚搭在美国身上,一副事不关己模样,在向美国示好的同时,她的左手却悄悄向中国递了一张好牌。

美国的神态最显轻松,不看牌桌,却把目光扫向身旁的女孩-台湾,并伸个懒腰,略显疲惫,似乎琢磨着要不要打完这局麻将。

此时,局外的女孩,忧心忡忡,手持代表利益的果盘,左手拿着小刀,随时保护自己。她身穿一件薄肚兜,显示在她身上拥有各国凯觎的利益。女孩明知赌盘关己,却无从下手,在一旁干着急。她对几个女孩弄鬼看得一清二楚,而自己不在局中,什么都不能说。

这局可以是最后一局,也可以是新一局的前奏!

转载自中时电子报

Tuesday, September 11, 2007

一角两角三角形,
四角五角六角半,
七角八角手插腰,
九角十角打电话,
喂喂喂,请问你家小姐在不在?

抄自一本小学华语练习。

Wednesday, September 05, 2007

忠实信徒 vs 狂热分子

我不懂为什么贺佛的“The True Believer”会被翻译成《狂热分子》。
也许是为了使书名较吸引人吧。
不过我比较喜欢叫她《忠实信徒》。


Sunday, September 02, 2007

贺佛另一篇

这是我在互联网看到的另一篇有关贺佛及他的《狂热分子》的文章:


社會行動家﹕群眾運動的高潮與失落

世界貿易組織大會即將於年底在香港舉行,港府正在為鐵定會上演的激烈反全球化示威作預備及綵排,希望不會演變成大騷動。有壓迫就會有反抗,人類歷史上的革 命就是如此產生,包括共產主義革命。然而,各種不同的群眾運動是如何動員﹖又有何特性﹖傳奇學者賀佛爾(Eric Hoffer,1902-1982)半世紀前(1951年出版)的《狂熱份子》(The True Believer: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一書,也許能夠提供參考答案。

費佛爾的一生充滿傳奇,他的歷練完全不同於畢生困在象牙塔中的所謂學者專家,他走上了一條與別不同的道路,這也許是他得以從更貼近群眾角度探討群眾運動的原因。

害怕再失明 博覽群書

他7歲至15歲之間奇蹟式的失明又復明,因為害怕再度失明,所以他積極的求學問,未進過學校卻靠自學博覽群書。更離奇的是,他終生都在當碼頭工人,並在那種環境中獲得許多啟發,尤其是有關中下層階級的思維及社會思潮。

他在碼頭工作時,習慣每天與不同的人拍檔,但並不挑剔,因為他覺得有時一個差勁的搭擋也能打開他的思路。

歷史上出現許多狂熱份子,他認為「你無法用理性或道德上的理由去說服一個狂熱者拋棄他的大業。他害怕妥協,因此你不可能讓他相信他信奉的主義並不可 靠。但他卻不難突然從一件神聖偉業轉投另一件神聖偉業的懷抱。他無法被說服,只能被煽動。對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依附的大業的本質,而是他渴望有所 依附的情感需要」。

他指出,法國和俄國的革命最後都演變為民族主義運動,這意味覑,民族主義是群眾激情最豐富也最經久的泉源,而任何大變革計劃想要取得成功,都必須利用民族主義的激情。

他還分析出蔣介石敗給共產黨的原因。他說,要是蔣介石知道怎樣發起一個扎實的群眾運動,或者至少懂得怎樣讓因日本侵華而點燃起的愛國激情維持不墜,那他說不定就能成功。他就是因為不懂得這樣做,所以才會被精通「宗教化」藝術的大師給推到一邊去。

對中國當時(20世紀前50年)的情,他也頗有感慨。他說,中國過去100年來的大不幸,大概是因為群眾運動(太平天國和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衰落得太快或太早被捻熄。中國沒有能力產生史達林、甘地或凱默爾這樣的人,讓一個群眾運動得以持續到讓改革生根的程度。

中國群眾運動衰落太快

他還認為,任何狂熱主義都具有如宗教般的力量,而「教義不是讓人去理解的,而是讓人去信仰的」。

他指出,一個群眾運動的活躍階段結束,就會變成是成功者的權力工具和失意者的鴉片。此話可謂放諸四海而皆準。

他還分析出許多一針見血的結論,例如「不滿情緒並不一定會讓人產生改變現狀的渴望。要讓不滿加深為憤憤不平,還需要加入另一些因素,其中一個因素是擁有權力感」。

又例如,「懷有大希望者的力量來自最荒謬的來源﹕一個口號,一句話或一枚徽章」。

再例如,「一個群體的性格和命運,往往由其最低劣的成員決定」。

不管人類世界再如何先進,肯定還會繼續出現能夠煽動一撮人(不管是大撮還是小撮)的能人,要應對這些種種可能出現的局面,當權者(不一定是政府,可 以是一家企業)一定要作好萬全準備,深入了解群眾運動的本質,當然更重要的是,不讓可能危害自己(權勢或利益)的情出現,將之消滅於萌芽狀態,或根本不 讓他有萌芽的機會。要做到這一點,唯一一點就是做到讓大家都滿意。如果不能做到,就要讓狂熱份子來代勞,不過代價可能會很大,誠如賀佛爾所言,「狂熱既是 一種靈魂的疾病,卻又是一種可以讓社會和國家振興的神奇工具」。

《狂熱份子》

作者﹕賀佛爾(Eric Hoffer)

譯者﹕梁永安

出版﹕立緒/台灣

文﹕蕭雅

http://hk.travel.yahoo.com/051002/63/1h8pm.html

Saturday, September 01, 2007

贺佛的狂热分子


2005年12月18日,我在新山士古来八星广场的大众书局折扣书堆中发现了贺佛(Eric Hoffer)著的《狂熱分子:關於群眾運動本質的思考》("The True Believer: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折扣百分之四十,想也不想马上就买下来。

以下是我在互联网上找到的关于他的介绍:



贺佛于1902年7月25日出生于纽约市一个不富裕的德国犹太人移民家庭。5岁就能用德语英语阅读。7丧母。同年不慎摔了一跤,导致失明。贫穷而劳碌的父亲无法照顾他,就雇了一位年老的女佣陪贺佛。由於失明,贺佛没有上过学。15岁时,视力自然恢复。因为惧怕再次失明,贺佛开始疯狂阅读一切可能得到的书籍。阅读成了贺佛生活主要内容,主要爱好,主要技能。他家当时住在一个旧书店附近。据说他把店里所有的的书都读遍了18岁时,贺佛的父亲去世。

此时,尚未成年的贺佛除了读书,没有任何生存技能。他离开纽约,一路搭便车到达洛杉矶。当他花完了最後一点积蓄,接连五天没有饭吃。最後,他不得不走进街上一家饭馆,要求为饭馆洗碗,以换碗饭吃。从那以後,他当了洗碗工,在图书馆旁边租了房间。为了不被固定工作束缚,他只作零工,挣钱只到解决温饱为止。留下大量时间,自由读书思考。

贺佛小时候听保姆对父亲讲过,你家的人都死得早,这孩子大概活不到四十岁。要善待他。贺佛对保姆的话深信不疑。父亲的早逝更证实了保姆的话。在他二十多岁时,他觉得与其等死,不如自杀。於是他去图书馆查询各种毒药。买了毒药后,他乘车到了城区边上,喝了一口,就吐出来了。因为毒药的味道不好,所以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贺佛作过码头工,农田里的季工。为了外出打工时,随身携带的书籍读得时间长,而不用很快回图书馆换借新书,特别喜欢挑大部头,厚重字小的书读,按这个标准,他找到了一本十六世纪法国哲学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的散文集。蒙田的研究与写作以他自己为主题。根据他个人经历---他的旅游,他的愿望,他的失望,他的喜悦---以及他对别人观点和行为的观察而对人类的真实本质做出思考和结论。他在这本散文集里作出的许多结论激发了贺佛效仿蒙田的想法。因而,贺佛从此身穿工作服,怀揣笔记本,随时随地记录下他的思考。连写作风格,他也深受蒙田的影响。他在给一位编辑写的信中说,"我的书是在集装箱货场等待装卸货物时写的,或是在田野里等待拉货的卡车写的。"

二战爆发时,贺佛已四十多岁。他报名叁 军,但因为体检不合格,未被接收。最後,他在旧金山的海边定居下来,从1943起,当码头工人,直到1967年他65岁时才退休。在干繁重的体力活的同 时,贺佛坚持阅读,并于1951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也是他最出名的社会哲学箸作"The True Believer: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中文名是 "狂热分子:关於群众运动本质的思考",也有译作 "忠实信徒"。他一直被人们称作"码头工哲学家"。 "狂热分子"中的观点,即不是"激进"(liberal), 也不是"保守" (conservertive)。而是不同于当时学术界主流理论的完全独立见解。

"狂热分子"一书于1951年出版,即被誉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书中充满冷雋机智,一針見血譬喻,風格猶如16世紀散文家蒙田。至今,其名言佳句仍不斷被引用、輯錄。在初版的短期內即行銷50萬冊以上,被譯成十餘種語言,是當時 許多大學 政治系必讀之書,艾森豪總 说贺佛是他最喜欢的作家。還大量買來送人(不過作者賀佛對此舉 卻說:"這表示每個 小孩都念得懂這本書")。"狂热分子"中的观点,即不是"激进"(liberal), 也不是"保守" (conservertive)。而是不同于当时学术界主流理论的完全独立见解(original)。

在书中,贺佛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广泛深入的阅读分析总结出,为什麽人们会热衷於纳粹主义,共产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这样的轻蔑人类个体生命的群众运动。他认为其根源在於,这些焦头烂额的人们否认或害怕与个体成功机会同时并存的责任,因而产生对自己和其它人类伙伴的轻蔑。他说除非一个人有为自己致富的才能,自由才不会成为他的负担。。。。。我们叁加群众运动是为了逃避个人的责任,或者,用狂热纳粹分子的话说,是为免除自由

对于困窘中的人们,不必担负责任,比获得自由更有吸引力。他们急不可奈地要用自己的独立去换取免除意志,决策,对失败负责的拖累。他们心甘情愿地由那些愿意计划,指挥,并承担全部责任的人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正是这种放弃独立的行为,孕育了人性最坏一面浮现的可能性。他说,激情仇恨能使空虚的生活有了意义和目的。因此生活在无目的的空虚中的人们总是在寻找新的内容,不仅仅会去狂热投身于圣事,还会产生疯狂复仇心理。而群众运动为两者提供了无限的机会。

贺佛的观点在今天也许不新鲜了。但是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独立见解。在5060年代的美国学术界,仍认为人类的未来应该向着劳工集体化,政府集中权力的社会化国家发展,而不是自由社会中的个人奋斗,成功失败。贺佛英明地揭穿了这一自我陶醉的理想假想。他是用一种独特而现实,清晰而明了的非常美国化文笔叙述这些的。当自己的事值得操心时,人通常会顾着自己的事情。 他写道,当自己的事情不再值得操心时,他就会从自己的事情上收起心来,而去操心人家的事情了。

他在分析为什麽在美国没有狂热的群众运动时说,在美国,需要成功的信念,早期移民在荒野中建立自己家园的精神,给了人们一种自我价值意识,以及继续成功的热情,不仅仅为了一个民族,也为了个人自己。

这本书不仅仅轰动了美国受过良好教育的阶层,也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种族,各种宗教团体中传播。贺佛出名后,开始在报纸上写专栏,去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当客座教授,但是他从来没有离开过码头工工作。

198322月,里根总统为贺佛颁发了自由奖章。贺佛一生没有结婚。于1983521日去世。身后留下了十部箸作和几百本笔记。


http://caiwenlingzi.spaces.live.com/

blog/cns!BDB743C2BFC789CC!2012.entry

詹宏志的读书习惯

人说:“一日不读书, 面目可憎。”

以下是我在互联网看到的詹宏志的访问。

詹宏志——我的讀書習慣

【明報專訊】按﹕閱讀除了人和書之外,時間、空間也擔當覑重要的角色。何時閱讀﹖何地閱讀﹖不同的時間和地點,會跟閱讀這活動擦出不同的火花。被喻為台灣新一代傳媒教父的詹宏志,如何在非常有限的空閒中偷出時間跟書本交流,個人的閱讀習慣如何﹖且聽他娓娓道來。

郝﹕網絡上有一篇文章,寫詹宏志躲在會議室裏讀偵探小說──一個人對覑書本的專注場景,顯然是極其動人的畫面。

詹﹕我也看過那篇文章。那大概是指開會的時候。因為我一定準時或者提早進辦公室,可是其他人可能容易被事情絆住比較晚來,我就會先看書,等到其他人到,就趕快把書藏起來,大概是那時候被偷看到了。


工作之後,讀書時間愈來愈支離破碎,我在辦公室出了名,因為我上樓梯會一面走路一面讀,在街上走路、過馬路等紅燈、搭公車,我也拿覑書。時間零零碎碎,不 湊起來就一點都不值錢。有一天我從凱悅飯店開完一個會出來等車子,坐在路邊就把書拿出來看,被一家周刊拍下來,還寫了一點半嘲諷的報道,類似「這樣子公司 還會有人在經營嗎﹖」等等。我的時間的實情就是如此。如果不用這些時間,就達不到年輕時候那麼自在就可以讀的量。現在是兵馬倥傯,所以我學曾國藩讀書的方 法。

我自己會在出版業裏做那麼久,也不完全是對出版那麼熱愛的緣故,因為其實對出版灰心喪志的時候也很多,但只要到其他行業,都做不久,因為會覺得怪, 覺得少了一個東西,覺得上班看書罪惡感特別重。以前我在唱片公司,某天沒事就把書拿出來看,突然有人敲門,我嚇得趕快把書藏起來。後來想想,我是總經理, 沒有人會開除我,來的都是同事,也不會怎麼樣,但我就是覺得這時間是別人的,看書是personal enjoyment,好像是用別人付薪水的時間做自己的事情,會很不好意思。在出版社上班,則可以理直氣壯的看書,因為在那個時間看書,還可以幫老闆把錢 賺回來。

看書對我來說像是酗酒一樣,無可救藥的陷溺,東看一點西看一點,心理上就感到開心。

偷時間換知識

郝﹕這樣片段片段地閱讀,你怎麼延續印象﹖

詹﹕年輕時候完全不成問題。現在要接起來,花的力氣就大了,如果間隔時間長了點,就必須再看一下前面。但我現在也看得很開,因為時間就是這麼破碎, 看多少都無所謂,接不起來就算了,我沒有那麼在乎。年輕的時候,一坐下來看書,我就會拿出筆記,現在也不會了。讀書是打發生命,並沒有要拿它來幹嘛。我說 這是閱讀的「快感政策」。

郝﹕我記得你有早起的習慣,你的閱讀時間有沒有特別分配﹖

詹﹕我起得非常早,大概是四點半起來,那是最舒服的時間,這段時間我就用來看書、寫作、上網。我是鄉下人,本來就比較早起,但刻意這麼早是大學開始。熄燈之後,我就會拿覑書到餐廳裏面,讀到兩點,然後回宿舍睡到六點起來。我養成一種紀律,讓睡眠長度維持在四到四個半小時。

後來到報社工作很晚睡,離開報社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調回早睡早起,十二點睡,四點起來,一直維持了二十年,即使外出旅行也是如此,到那個時間就自 然醒來。那時候周圍環境是靜止的狀態,這狀態跟晚上又不太一樣,晚上讀書是「漸入睏境」,早上讀書則是「漸入佳境」。當看完書要出門時,會精神飽滿,早上 讀書不那麼時髦,但效率比較好。早上也是比晚上好的寫稿時間。我現在覺得,晚上需要咖啡、克補,需要一些搏鬥,早上就不需要,是在慢慢打開的狀態。早上的 時間最完整充實,一出門,時間就支離破碎,連回家的時間都不可預測。

我大概八點左右出門,然後就是中午沒約會,在辦公室吃便當,大約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讀書。我在工作當中最喜歡的一種情是,訂好一個約會,但對方臨時失約,突然間多出兩個鐘頭,那是非常開心的事情。

郝﹕晚上回到家之後你怎麼安排時間﹖都讀些什麼﹖

詹﹕我還是會看書,但現在比較不能對付硬的東西,因為會疲倦,所以讀一些小說,一些比較輕的論述。年輕時,睡覺前躺在脇上還都可以讀《方以智晚節考》,或是微積分。那時候腦筋清醒,現在精神狀態都有自然律在支配。

郝﹕對於閱讀的空間,有沒有特別的講究﹖

詹﹕我有固定的空間,也有不固定的空間。固定的空間是我家裏某幾個位置。以前是書房,現在書房放電腦,一旦坐上去,書就變成配角了。所以我看書的地 點主要在客廳的一張桌子上。它跟了我很多年,幾次搬家都留覑,那張桌子很大,可以同時放很多書。我看書喜歡對照參考,所以有時會同時打開好幾本,我的習慣 是如果看到人名,我一定查出此人的生卒年份,然後寫上去,產生一種check的功能。所以我很喜歡用那張桌子。如果是假日,我就會在一張面對窗外的沙發閱 讀,那是relax的地方,連讀書的心情都不太相同。辦公室裏,我也非常喜歡會議桌。這桌子開會當然令人頭痛,但只有一個人的時候就很舒服。

這些年來,我尤其有點心得的空間是在候機室跟飛機上。因為經常要花很多時間在飛機上,我看書又很快,所以一定要計算飛短程要帶多少書,長程又要多 少。如果碰到轉機延遲的時候,就會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必須想辦法在機場補充貨源。這是中毒者的舻象,要按照劑量來,一天打兩針,如果沒有就會雙手發抖, 口吐白沫,必須找到新的藥。所以我必須很有計劃。我不帶很多書出去,因為會減少帶書回來的力量。有時候我也會帶一些可以在路上看完就丟的書,同樣的空間就 可以換新書回來。

分兩類題目看書

郝﹕談一談你的閱讀習慣和方法吧。

詹﹕我讀書不是很有系統,但大概可以分為兩部分來說。一是某一段時間,可能三年、五年,對幾個題目充滿好奇,我會比較有計劃地找相關書籍來讀,尋找 淵源、建立自己的理解脈絡。其他部分,就是放縱自己看吸引我的題目,不管它有什麼意義、用途。比較有計劃的部分,大概都同時維持三到四個題目。譬如我曾經 有過一段時間花很多力氣想了解public culture,包含批判面跟解放面,所以去讀有關的各家理論,想要知道一個面貌。

比較沒計劃的部分,像十幾年前,寫完《創意人》、《城市人》之後,準備寫一個題目叫《旅行人》,還取了一個副標題﹕「關於行動的靜思」,或「關於旅 行的形上學」,意思是說,人之移動,其中有一部分看起來沒有具體的動機,好像除了去把財富花掉之外,沒有積極的目標,然而事實上這裏面另有價值。譬如中國 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西方相信travel的教育功能,這行動本身一定有一個隱藏的意義。所以我想用帶覑故事,帶覑反省、理論的形式,最後提出一個 新的時代的旅行觀的小書。

會有這個動機,是從康有為的《歐洲十一國遊記》開始,特別是拿他在裏面所說的話,去對照後來他所做的事,再以一個今天的旅行者的角度做比較。等到要 動筆了,我覺得我擁有的故事還不夠多,就想應該看更多像康有為一樣的旅行者,他們都基於不同的理由去了某些地方,待在某些地方,然後回來後改變成另外一個 人。從他們的緕述、感受,我來看看更多的why people travel這樣的故事。

這是1987年的事。一開始我是找大家都熟悉的、有名的探險家,慢慢就找到更冷僻的作家,書已經沉默在時間膠囊裏的作者,愈找愈多,忘路之遠近,所 以,等到我回過神來,十二年就過去了,然後蒐了一屋子這樣的書。有些書很難找,但幸運的是,我有一個姊姊剛好在美國圖書館學系讀博士,所以通過她的力量, 所有買不到的書,就設法用館際交換的方式借來影印給我。這本書到今天都還沒寫,閱讀的過程對書的寫作幫助也不大。這些舊典不一定是經典,但在西方過去幾百 年裏頭曾經是很重要的東西,而中文世界沒有的。所以後來就逐漸產生一個計劃,成為城邦裏面馬可孛羅的旅行文學。書都選好了,只是受限於我寫導讀的能力,出 太慢。

這個題目就是有點不期而遇。我不知道我在找什麼東西,就多看幾本,每一本都指向過去影響它的書,這些書在歷史上有個暗流,往上會溯到上游,往下會到 下游,所以不知不覺就把這系統給讀起來。近年來這些題目的形成,我都持一個比較放縱快感的政策,看哪個題目讓我有感官上的歡愉。

扣問作者鬼魂

郝﹕透過閱讀來加強自己的能力,你在這方面是一個代表性的人物。不管你過去學電腦,還是花五、六年時間了解財務相關問題,你透過閱讀來獲取一些專業能力的方法,秘訣為何﹖

詹﹕我是一個畏懼跟人接觸的人。很怕問人問題,也怕去上課。每當我碰上什麼不會的東西,就覺得沒關係,這世上總會有相關的書。所以,我習慣用讀書來解決工作裏某一技能的困難。

不會的東西就找書,這其實是在學校裏面的訓練,一個題目,怎麼通過書的尋找把它包圍起來。在出版業的生涯裏,我原來是一個編輯。但是在遠流的時候, 我下定決心從編輯跳到marketing的角色。於是我把台灣所有跟marketing有關的教科書,跟談marketing的商業書找來,四、五十本都 讀了,所有理論在內心反芻,試覑在工作上驗證。這個習慣到今天還是一樣,每當遇到困難,或者新做一件事,比方說電子出版,要了解跟數位版權保護技術相關的 東西,就是找書來讀。當然現在工具更多,不一定是書,可能透過internet搜尋到很多文章。

很多人書讀得很好,但是並不真正相信書,沒有跟書反覆交談。我認為書很少說錯,也不會讓人無所依從,只是,我們不應該只按照表面來理解,而是必須反 芻,扣問作者的鬼魂。這幾十年中,因為我的工作範圍一直在變動,讀書這個技能幫了我很大的忙,不然我每個月都要上課,三十年的東西可能要用六十年來學。我 很幸運的在讀書的時候,有得到讀書的基本技能,整個學校教育,就是應該教會大家讀書的技能。

(標題經編輯修改)

文/郝明義、莊琬華

編輯﹕余佩娟

http://hk.travel.yahoo.com/051002/63/1h8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