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2, 2014

相遇在雨后

上个星期天因为公司有事回去上班,提早下班后看还有时间就决定去纪伊国屋书店的乌节路总店,打算趁她将在屠妖节后休业两周搬迁至商场的上一层楼前,买下相中的书。半途中驾德士的马来司机得知我要去书店竟然和我谈起了日本武士道,还介绍我相关的一本书,可我忘了书名。

最近三个月在那里买了不少书,都怪年头无缘无故成为会员又在九月闲逛时看到DK四十周年庆的展示,结果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买得一发不可收拾。

上周末选了几本书后,还有几本想买的但一来太重扛不回,二来最近买到有点怕了,而且要是之后书店没货了可以要求订购或网购,就打算屠妖节假期那天先去没逛过的Liang Court分店看看有没有那几本书,如果有就不需急着买,没有的话才去总店。

难得公共假期,今天睡到很迟才起身,吃了麦片把衣服放去洗后翻一下杂志就接近中午了,打开WTA巡回赛总决赛现场直播,Sharapova 对垒 Wozniacki, 心里在挣扎要看美女打网球还是去书店看气质美女,想到假日的人潮就可怕。想着想着还是决定直接去总店买下那几本书算了,省得麻烦。

在书店逛着的时候竟然发现有一排书架是我没走过的,而且有我在买的系列书之一,可是已经被人翻阅至书皮有污迹皱痕了。去柜台询问后得知Liang Court分店还有一本存货,看来冥冥中我今天得去那间分店就是了。

在Liang Court分店又顺手买了另两本书。很久没在那么短时间内买那么多书了,这三个月买的书够我读上一整年了。好吧,接下来的一年里,除了杂志及该系列的书,我会尽量不买其他书了。



2014年的屠妖节

每个月总会有几天晚餐不知道要吃什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会去吃印度饭,那饭香总让人难忘。刚才吃着吃着突然想起今天是屠妖节。想起大约五年前的屠妖节一位前同事请我去他家和室友一起吃饭,我们席地而坐,徒手吃饭,听着他们用地方语交谈,好不热闹。还记得六、七年前印度稻米歉收,印度工人个个投诉吃不惯其他的香米。有想起更久前大学时有位室友偶尔会提议去吃印度饭,忘了那餐馆的名字了。

Sunday, August 24, 2014


上个月工作上遇到一些挫折,想调适心情,找出了去年在台湾买的Jared Diamond的三本中译本,新书的触感及香气,让我一头就栽进她的怀抱里。轻解罗衫,细细琢磨,发现里面别有洞天,结果一个月来我每天尽量准时下班,匆 匆吃了晚饭冲凉后就和佳人共度良宵,夜夜飘仙,只恨相见太晚。

三本原著各在1992,1997及2005年出版,距今十多二十年,可是作者提出的观点及问题,在今日读来却越发贴切及迫切。透过书中看待人类历史的角度,反思今年以来发生的种种天灾人祸,在历史上其实不算新鲜事,让我不禁为人性捏把冷汗。

这挫折来的正是时候,让我看到自己的弱点,了解周边的生态,及早调整步伐,继续向前迈进。

这也算是读后感了。

Thursday, January 16, 2014

为什么今日转载 (二之二)

 我没有读过很多所谓的激励书,我印象里所读过被我归类为激励书的是在中五或大一时读的《大象与跳蚤》、《从AA+》、《彼得‧杜拉克的管理圣经》及《思考致富圣经完整版》。都是在漫画店买的翻版书,那时买不起大众里的正版书,小城里的其他书店,卖来卖去就是翻版的言情武侠还有爆红不久的网络小说,再来就是这种财经企管类的。所以算来算去,只有后者一类最符合我当时的皮包效应——便宜,够厚又新鲜。

中 学看最多的是报纸、漫画及武侠。报纸是爸爸买的星洲南洋及新生活报,漫画是每周忍痛买了然后很仔细看的漫画周刊,武侠是去租书店借的温瑞安及古龙。间中也 有收集少年,偶尔有看中学生及学海,不过常常没钱追。后来在外婆家翻出阿姨的八十年代读者文摘及小说。还有表哥送的家春秋。 

大 一开始不得了,不小心加入城邦,用教育贷款邮购的书还多过买课本。被学长带去首都的学林、商务、上海、大将。不管是历史哲学政治文学心理科普伦理,少年的 只觉得这世界千奇百怪壮阔恢弘,却也如此悲惨不公。在年少的好奇同情公义基因催动下参加了一些活动,看了一些人一些事,加上越界阅读,自以为修成金刚不坏 之身,却不知再高的武功总有罩门。

以上都是废话,我想说的 是,最有用的激励书,绝对不是打着激励书旗号的。或者应该说,我们需要的不是激励书,而是拥有较完整的人生观,较平衡的生活态度。太依赖激励就好比 服用兴奋剂,长久下去会有副作用,而且常常在服用后无法正常思考甚至神志不清。较完整的人生观及平衡的生活态度,就像拥有健康的身体,我想我不需举例身体 健康的重要吧。要有健康的体魄,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要建立人生观及培养平衡的生活态度,我认为需要有阅读的习惯,而且要 跨界阅读,然后多观察及体会日常生活的人事物,与人交流。

最 近一位初出茅庐的朋友在工作上面对瓶颈及阻碍,不常见面的我,只好出此下策,先分享我认为言之有物,不那么洒狗血,又与工作有关,能够有些激励作用的文 章,希望暂时帮到他。可长期而言,建立完整的人生观及平衡的生活态度,才能使我们较沉稳从容地面对人生不同阶段的问题。就像一个人生病了,当务之急是先养 病疗伤,但过后就要锻炼身体,培养强壮的体魄。

不过说归说,我们总有低潮时或受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打击,因而消沉或焦虑。没关系,但别消沉太久,别焦虑过了头,找个人聊聊吧。很多时候不是没有人可聊,而是自己过不过得到心理那一关去和人倾诉。

朋友,加油。别因一时之争,而错过了更宝贵的东西。

Tuesday, January 14, 2014

为什么今日转载(一)

2009年我在图书馆看到《越读者》,一读之下爱不释手,发誓此书非买不可。虽然在那之前买了不少大块出版的书,但并不知道郝明义是什么来头。后来 在网上搜索他的背景,心想唯有如此经历的人能以如此的架构书写阅读与越界。同年又在图书馆里借了作者创立的“网络与书”系列的《阅读的风貌》、《阅读的狩 猎》、《书的迷恋》及《阅读的所在》。过后又读到作者在商务时主推及参与翻译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2010年去台湾旅行,在书店看到《越读者》,二话不说就放进书篮,逛着逛着发现作者的另一本书《工作DNA》,蓝色的封面配以作者的一句话:工作是一种蓝色。蓝色的海洋。有浅滩可以嬉耍。有浪涛以供浮沈。还有那永远呼喚我们追寻的的彼岸。

我其实对坊间所谓的激励书籍并没什么好感,印象中这本书摆放在激励及心灵成长类,但是冲着作者,我认真地翻了翻,在斟酌行李的重量后,决定买了它。读了之后,心想也唯有大量阅读,投入工作,有了很不同的一番经历的作者,才写得出这种心得。

去年在书店看到《工作DNA增订三卷本》,也二话不说就买下了,不为什么,只因工作了六年,从中小型公司跳到大企业,从小鸟到现在慢慢成为骆驼的路上,这本书不只启发了我,也印证了我在日常里观察到的一些关于工作及生活的种种。

不管你是打工、创业或自由业,也不管你从事哪一种行业
“工作早已是我們生活中佔最大比重的一件事情。
就一個上班族而言,無論喜歡與否,我們對自己最親密的人,以及對自己最深感興趣事物所能付出的時間,不論在質或量上,都永遠難以和工作相提並論。
所以,我們怎麼看待工作,就是怎麼看待生命,如何善用工作,也就是如何善用生命。
這不會因為行業或職位的相異而有所不同。
每個人都有一個工作。每個工作都在訴說、啟發其特有的意義。
只看我們是否能夠傾聽,領會。”
——摘自工作DNA初版前言

在博客来可以读到“增訂三卷本總序”及“初版前言”: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71586
在作者的部落格可以读到大部份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43676412_2_1.html

因为是先在报章专栏及部落格连载,后来才出版成书,书本会比较有系统及结构清晰。
建议先参考博客来里的目录再去读作者部落格里的同名文章。

后附:

閱讀不再是皓首窮經,閱讀不再是閒情逸緻。
閱讀不再是有目的,閱讀不再是無目的。
閱讀不再是功利,閱讀不再是品味。
閱讀不再是文字,閱讀不再是圖像。
閱讀不再有網路與書籍之分,閱讀也不再有博士與高中生之分。
這是一個沒有越界閱讀,就不成閱讀的時代。
不論錯過了多少機會,不論多麼晚開始,閱讀都在等著給我們一個美好的機會。
何況在這網路時代。 這是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越讀者時代。”
——摘自《越读者》前言

Friday, January 10, 2014

今日转载。二零一四年一月十日二转。



有两件事情,一直让我过去深有所感,但又总是不很明白。
 

两件事情都发生在一九九○年。
 

第一件,是日本相扑选手千代富士的故事。
 

千代富士是一九八○年代日本相扑界的霸主,所向披靡,对日本相扑的推展有极大贡献,所以他退休时候拿的特别退休金高达一亿日币(另外还有私人收到的断发仪式金三亿日币),当时都是破纪录。
 

千代富士身为横纲的后期,日本出现了一位年轻明星,叫作贵花田。也就是日后改名为贵乃花,也成为横纲的那一位。
 

一九九○年的春季大赛,千代富士与贵花田交手,输了。而千代富士在输了那一役之后,几乎就在隔天就宣布了他要退休了。
 

我虽然很佩服他那种急流勇退的精神与气魄,但有一点不很明白。当时千代富士还在盛壮之年,并不是输多赢少的局面,虽然年轻后辈追上来,胜了他一场,但 是为什么不再拚一下呢?他会不会也太少了一点拚斗的精神?他到底是为什么只凭这一役,就一叶知秋地知道自己要走下相扑场所的时间到了呢?
 

另一件事情也发生在一九九○年,年底。
 

曾经如日中天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为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议题,引起党内的不满与挑战,重选党魁。撒切尔夫人没把挑战者放在眼里,人在国外开会,也 没有特别拜票、拉票,结果投票下来,虽然以二○四比一五六票领先挑战者,但是差了两票没有把挑战者击溃,而需要再有第二轮的投票。
 

撒切尔夫人回国和党内其它人士开会,讨论过后,她宣布退出第二轮投票,实质上等于宣布辞去首相一职,就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当时我也很不明白,第一轮是她轻敌,并且才差两票,她为什么不再努力一下呢?她为什么就一叶知秋地知道自己要走下政治舞台的时间到了呢?
 

这两个不同领域的高手的下台之姿,让我印象深刻。但是他们那种判断能力到底从何而来,我一直不很明白。
 

到了最近,看了另外一些人物的行为之后,有了对照,我的疑惑才解开。
 

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不过是一个品味(Taste)。
 

任何一个组织的高层人物,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引起物议,本身就是品味。引起争议后,如何不要只知援引社会上一般人最低的标准(包括最低的法律与道德标准)来为自己辩护,也是品味。
 

越是高层人物,越要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言语及行为示范。
 

高层人物,不仅有自己智慧,还有自己的品味。
” 

转载自 郝明义 《工作DNA增订三卷本 — 鲸鱼之卷》 — “下台的品味”。

今日转载。二零一四年一月十日。



人登了高山,总要有下山的一天。也好比人上了舞台,就总有下台的一天。这是自然的规则。

企业的兴衰如此,人事的变动也是如此。所以,高阶主管的重要课题不在如何更上层楼,而在如何功遂身退。换句话说,上台上得漂亮固然可喜,下台下得漂亮才见功力。

但,除却巫山不是云,上了台的人,很难有这种认识。因此,下台总是被动的状况居多。这种时候,不妨有一些心理准备。

第一,不要回头。对准备上台的人来说,舞台在前方,盯着舞台是应该的。对下台的人来说,舞台在脑后,所以,不要回头眷恋,否则只会骨碌骨碌滚下去。

第二,自信。下台最惊险处,却在不惊险处。暮霭四起,四野无人。这种寂寞是最大的试炼。但是,你如果真正热爱表演,那你应该相信自己永远都会找到一座新的舞台。所以,下台只是登台的准备。不下这个舞台,怎么登下一个舞台?

第三,自处。有时候,光有自信也不行。机遇不配合,你就是找不到另一个华丽的舞台。因此,要懂得自处。自处最重要的,就是与自己的工作相处。

要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把工作的本质和表象区分清楚。

我们究竟是热爱歌唱,还是热爱舞台?还是只爱在大舞台上歌唱?万一实在找不到舞台,是否可以就在街头,就在旷野中高歌呢?

自处之后,才能平静。

第四,平静之后,才懂得善用助力。助力有两种,有正面帮你的,有负面帮你的。两种都要善用。运用得好,别人从背后推你一把,还正好可以助你跳上另一个舞台。运用不当,别人好心拉你一把,却正好把你拉进一个水沟。力量没有绝对的好坏,要看怎么运用。

一定要舞台才能歌唱的人,一定要急着上台的人,很容易把助力用拧了。要唱就随时随地都可以唱,不唱也可以欣赏别人表演的人,才可能心平气和地观察到助力的运用。

不过,这些都是说来容易。究竟之道,还是趁我们在台上的时刻,甚至还没上台的时刻,就先想好这个台要怎么下。由于主动,我们下台的时候才能比较不回头眷恋,才能轻松地欣赏一下别人的表演。至于要不要再上一个新的舞台,也就成了操之在己的一个课题了。

急流勇退,是一个关键时刻的智慧。

功遂身退,则是一个全盘布局的智慧。

高层主管,看的是大局。应该有这种智慧。


转载自 郝明义 《工作DNA增订三卷本 — 鲸鱼之卷》 — “功遂身退”。

Thursday, January 09, 2014

今日转载。二零一四年一月九日。





我一直说财富是跟随工作而来的副产品,但是在一本谈工作的书里,最好还是谈这个副产品到底可能如何而来。

我说三十岁之前不要计较薪水待遇,也有人问:那三十岁之后呢?

其实,说三十岁之前不要计较薪水待遇,是从我很喜欢的一个说法而来的。这个说法是:三十岁之前要用劳力赚钱,三十到四十要用经验赚钱,四十到五十要用专业赚钱,五十到六十要用人脉赚钱,六十以上用钱滚钱。

我相信财富如何跟随着工作自然而然地出现,可以和上面这个时间发展的说法相呼应。

如果你不满意于时间水到渠成的发展,非要知道有没有一个方法可言。有一次我在一本书里读到一个大亨信条,觉得可以给所有想成为大亨的人当作参考。

大亨信条有十二条:
一、有组织的:写下每天预定的行事和目标,并按计划行事。
二、回馈的:每天帮助别人一件事情。
三、创造的:每天思考一件创造财富的计划,并切实执行。
四、专注的:至少做一件该做,却迟迟未做的事。
五、有自信的:每天静坐十五分钟感觉自己很好,并达到幸福的感觉,再做运动或慢跑十五分钟。
六、心怀感激的:会告诉家人、朋友和同事「我喜欢你」,而且真心喜欢他们,并不吝于赞美或问候他人。
七、乐观的:不会老想过去的失败,而会乐观地思考目前和未来。
八、有教养的:每天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心态,避免将时间浪费在没有生产力、耗时的人事物上。
九、节省的:绝无必要的情况下,不做消费者或纳税人。
十、有人缘的:迷人又和蔼,而且不道人长短。
十一、机警的:敞开心胸,接受新想法、新经验和提供新事物的人,不会墨守陈规。
十二、可靠的:准时、诚实、圆满地遵守所有企业、社会和道德义务。
——摘自《像大亨一样思考》(Think Like A Tycoon)(Bill Greene)

第三条「创造的:每天思考一件创造财富的计划,并切实执行」和第九条「节省的:没有绝对必要的情况下,不做消费者或纳税人」尤其值得所有关切财富的人特别注意。

除了这十二条,由我自己再做一点补充,我会加上《易经》上说的:「恒者,亨也。」要成为大亨,就得恒常地执行这些信条。

后记:
有读者对“三、创造的:每天思考一件创造财富的计划,并切实执行。”这一条提出质疑,认为“每天都如此,怎么实行?用十年做好一件事情都不容易了!” 

我想,有一句话叫“知难行易”,也有句话叫“知易行难”。创造财富的事,和减肥的事很像,都是标准的“知易行难”。
“每天想一件可以创造财富的计划,并切实去执行。”

这句话,其实有两个重点:
一个是认清什么是“创造财富的计划”。很多人很容易把“创造财富”这句话想成是一步登天成为富豪的财富。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在自己力所能及,可以实际创造出来的财富。正因为可以实际做到,所以不嫌少,重点在可以日积月累地累积起来。

第二个重点是“切实去执行”,照我的理解,这句话也并不是指一定会执行成功,而是要切实地去实际执行一把。也许成,也许不成。但是不能只是说每天我想了一个计划,然后就停留在想的阶段。光是想,是永远实现不了任何事的。


转载自 郝明义 《工作DNA增订三卷本 — 鲸鱼之卷》 — “大亨信条”。

Wednesday, January 08, 2014

今日转载。二零一四年一月八日二转。

 “
越高层的人,当然就越容易得到掌声──不论这些掌声是由衷的,还是另有目的。
 

然而,掌声之中,不免混合嘘声。所谓,誉之所至,谤必随之。
 

因此,位阶到了一定层次之后,或是工作有了为人注目的一定成果之后,必须对「谤」有个因应之道。
 

白话文里,谤之前常加一「毁」字。毁谤相连,十分贴切。不是先毁后谤,就是先谤后毁。
 

毁谤的着力点有许多:工作能力,男女关系,金钱操守,忠诚程度等等,不一而足。不变的是一个原则:真正使得上力的毁谤,一定是当事人最引以为傲的强 点,而不是弱点。

因此,越是自持男女关系清白的人,别人越会在这方面罗织你的罪名;越是对金钱操守自持的人,别人就越会在这方面做文章。
 

道理很简单。一,你最强的地方,正是你最不备的地方。二,这样莫须有地攻击你,你才会激动、抓狂,乱了脚步。
 

毁谤的本质和作用正是如此。
 

毁谤的实际作用和功效,又可能多大呢?
 

看历史上的例子。
 

袁崇焕是明末唯一可以抗清的大臣。纵横关外的努尔哈赤,唯一的败仗,就是吃在袁崇焕的手里。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国之栋梁,明朝却轻易就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不但抹煞了袁崇焕卫戌疆土的忠诚,反而把他讲成通敌的叛国之徒,结果公开凌迟处死。袁崇焕被弃市的当天,北京城的老百姓扶老携幼,人人巴不得生啖这个叛贼 的血肉。
 

毁谤的捏造空间和可能效果,都在这个例子里看到极致。像袁崇焕这样的人,怎么会想到别人会拿他的忠贞来做文章?又怎么可能得逞?然而,就是可能。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也因此,很多人乐此不疲。
 

看袁崇焕的例子,应该对毁谤的本质有所体会,因此必须淡然处之。
 

对我自己来说,最受用的是弘一大师说过的一句话:「止谤莫若无辩」。
 

无辩。
 

有一位朋友不太同意。他说:「这句话很高明,不过我还是要看别人谤的是什么才能决定要不要辩。」
 

但,无辩就是无辩。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辩。
 

你在乎的,你不在乎的;别人夸大其辞的,别人凭空捏造的;影响有限的,影响严重的。甚至,性命交关的。无辩就是无辩。
 

只有无辩,才能体会到无辩的作用。


转载自 郝明义 《工作DNA增订三卷本 — 鲸鱼之卷》 — “止谤莫若无辩”。

今日转载。二零一四年一月八日。

 “
工作上,有的时候,你那么肯定自己是站到了一个新的出发点上。经过了一段漫长的,筋疲力竭的挣扎之后,你呼吸到了空气中的清新,望着天边的微曦,你相信自己连休息也不需要,又可以投入一场新的战斗。

也有时候,你又那么肯定自己是永远走不出这无边无际弥漫的黑暗了。你已经使尽混身解数,你已经奋斗到自己所有的气力都已放尽,但是,你没有感受到环境有任何一丁点变化的迹象,你自己有任何一丁点杀出重围的机会。

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提到信心。

信心,是很多人在面对所谓低潮,所谓黑暗的时候,会想到的一个凭借。但是,对于到底可以怎么倚靠信心这个凭借,不小心会产生一个误差。

这个误差发生在「信心可以帮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信心可以帮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但是,如果,我们一直从黑暗中走不出来,看不到丝毫远方微弱的光亮,甚至,从黑暗的浓度在逐步加深,从不辨方位的黑暗,走进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呢?还会相信「信心可以帮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吗?

我觉得,与其说信心是帮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不如说信心是帮我们从一个黑暗走进另一个更深的黑暗。
是的,如果以为靠着信心一路走下去,就可以逐渐看到周围逐渐明亮,那么,其实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信心,充其量,只是时间。

只有当我们从一个黑暗走进另一个更深的黑暗,从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走进连时间都要静止的黑暗时,我们才体会得到信心这盏手边唯一的小灯,是我们全部的指引。

我们放弃这盏小灯是否带引我们看到光亮的预期;是否听见鸟语的揣测;是否闻到花香的想象。

我们也放弃灯晕之外黑暗无边无尽的压力;一步之隔是否万丈悬崖的紧张;踏错脚步就会粉身碎骨的恐惧。

我们只是一步步跟着这盏小灯前进,甚至不见得是前进。

但也因为光亮、鸟语、花香、压力、紧张、恐惧都不在我们的心上,所以我们拿着灯的手是稳定的,走着的步伐是稳定的。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才是信心。
 ”

转载自 郝明义 《工作DNA增订三卷本 — 鲸鱼之卷》 — “信心不是帮我们从黑暗走向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