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08, 2014

今日转载。二零一四年一月八日二转。

 “
越高层的人,当然就越容易得到掌声──不论这些掌声是由衷的,还是另有目的。
 

然而,掌声之中,不免混合嘘声。所谓,誉之所至,谤必随之。
 

因此,位阶到了一定层次之后,或是工作有了为人注目的一定成果之后,必须对「谤」有个因应之道。
 

白话文里,谤之前常加一「毁」字。毁谤相连,十分贴切。不是先毁后谤,就是先谤后毁。
 

毁谤的着力点有许多:工作能力,男女关系,金钱操守,忠诚程度等等,不一而足。不变的是一个原则:真正使得上力的毁谤,一定是当事人最引以为傲的强 点,而不是弱点。

因此,越是自持男女关系清白的人,别人越会在这方面罗织你的罪名;越是对金钱操守自持的人,别人就越会在这方面做文章。
 

道理很简单。一,你最强的地方,正是你最不备的地方。二,这样莫须有地攻击你,你才会激动、抓狂,乱了脚步。
 

毁谤的本质和作用正是如此。
 

毁谤的实际作用和功效,又可能多大呢?
 

看历史上的例子。
 

袁崇焕是明末唯一可以抗清的大臣。纵横关外的努尔哈赤,唯一的败仗,就是吃在袁崇焕的手里。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国之栋梁,明朝却轻易就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不但抹煞了袁崇焕卫戌疆土的忠诚,反而把他讲成通敌的叛国之徒,结果公开凌迟处死。袁崇焕被弃市的当天,北京城的老百姓扶老携幼,人人巴不得生啖这个叛贼 的血肉。
 

毁谤的捏造空间和可能效果,都在这个例子里看到极致。像袁崇焕这样的人,怎么会想到别人会拿他的忠贞来做文章?又怎么可能得逞?然而,就是可能。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也因此,很多人乐此不疲。
 

看袁崇焕的例子,应该对毁谤的本质有所体会,因此必须淡然处之。
 

对我自己来说,最受用的是弘一大师说过的一句话:「止谤莫若无辩」。
 

无辩。
 

有一位朋友不太同意。他说:「这句话很高明,不过我还是要看别人谤的是什么才能决定要不要辩。」
 

但,无辩就是无辩。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辩。
 

你在乎的,你不在乎的;别人夸大其辞的,别人凭空捏造的;影响有限的,影响严重的。甚至,性命交关的。无辩就是无辩。
 

只有无辩,才能体会到无辩的作用。


转载自 郝明义 《工作DNA增订三卷本 — 鲸鱼之卷》 — “止谤莫若无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