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0, 2009

书的迷恋

問世間,書是何物/徐淑卿

他愛書的氣味、書的形狀、書的標題。他愛手抄本,是愛手抄本陳舊無法辨識的日期、抄本裡怪異難解的歌德體書寫字,還有手抄本插圖旁的繁複燙金鑲邊。他愛的是蓋滿灰塵的書頁--他歡喜地嗅出那甜美而溫柔的香。

──福樓拜.《戀書狂》

書,是氣味
一本書在被閱讀的過程中,它已經不僅是一本書,而是糅雜著某一時光的香味與記憶。此中心情最廣為人所知的大概屬喬治.吉辛的《歷盡艱辛話買書》:「我對自 己每一本書的氣味都很熟悉,我只要把鼻子湊近這些書,它們那散發出來的氣味就立刻勾起我對往事的種種回憶。」而愛默生在寒冷的夜晚讀柏拉圖時,必須將毛毯 裹至下巴,從那個時候起,他老是把柏拉圖和羊毛的味道聯想在一起。

書,是聲音
不只是《我願意為妳朗讀》裡,讀書的聲音攪拌著情慾而像絲瓜藤蔓一樣伸展。 三○年代海達‧莫里遜拍攝的照片裡,北京邃雅齋舊書店線裝書垂下的牙籤,因為風的流動,形成凝固的音樂。手指翻動書頁的聲音,像一次次滿足的嘆息。《金剛 經》在默頌三十分鐘後,隱隱傳來風起雲動的迴聲。班雅明小時候閱讀兒童讀物,必須把雙耳掩住,過去沒有兒童讀物時他也曾聽到類似這樣的律動,那是在冬天, 暴風雪對他所作的無聲的敘述,他從未聽懂這種敘述的內容,但是現在時機到了,「我通過閱讀密密麻麻的文字,得以探詢我當初在窗邊聽不懂的故事。」

書,是溫度
一本被仔細閱讀摩娑的書,就像一塊溫潤的玉石,總會顯現出人的氣味和血色。旅行作家保羅.索魯到布宜諾斯艾利斯時,曾經拜訪波赫士,也看到他在會客室陳列 的書架,保羅.索魯說:「這些書的書背磨破了,外皮也都褪色,可是他們有被讀過的模樣,全被詳細地看過,夾滿突出的紙書籤,閱讀改變了一本書的外貌,一旦 被讀過,看起來就不會再一樣。」


書,是刻痕
對有些人來說,藏書之所以讓他們難分難捨,正是因為他們讀過,以及在這些書上留下印記,這些印記像無形的絲線,不論記憶如何遠颺難覓,總能立刻重現往日。 查爾斯.蘭姆樂於見到一本書上有著不計其數的痕跡。他說:「對於一個真正愛讀書的人來說,從巡迴圖書館借來一部《湯姆.瓊斯》或《威克菲爾德的牧師》的時 候,那污損的書頁、殘破的封皮以及書上的氣味,該是多麼富有吸引力啊。」

書,是命運
班雅明在〈打開我的圖書館〉裡,也點出收藏家之所以迷戀某一物品,乃是由於這個物品所經歷的滄桑身世:「收藏品的年代、產地、工藝、前主人──對於一個真 正的收藏家,一件物品的全部背景累積成一部魔幻的百科全書,此書的精華就在於物件的命運。」

書,是調情
著名的藏書家羅森巴哈(A.S.W.Rosenbach)出人意表地謙遜,他認為這世上最偉大的遊戲是愛的藝術,之後最令人愉悅的才是書的收藏。卡爾維諾 顯然不這麼以為。他在短篇小說〈書癡〉裡,描寫一位青年如何在與女士調情的懸疑時刻裡,還想忙裡偷閒的多看幾頁書。即使最終他和她擁抱並倒在氣墊上,仍不 忘抽出一隻手來,將書籤夾到正確的頁碼。因為「當心急火燎地想繼續往下看的時候,還得翻來覆去地尋找頭緒,那可是再討厭不過的了。」

書,是萬惡之源
有人只愛美人不愛江山。對見多識廣的羅森巴哈來說,書籍一如尤物,既充滿致命的吸引力,也是誘發邪惡的危險物品。他說:「我曾見識有些人不惜傾家蕩產,長 途跋涉而不顧惜友誼,甚至說謊、欺騙、偷盜,都是為了得到一本書。」說來,朱彝尊的「雅賺」行徑也頗似於此,他為了獲得錢曾的《讀書敏求記》,先是大宴賓 客,然後又厚賂書童為他取得此書,再請人連夜抄成副本,連騙帶偷的招數都用上了。

書,是兩個人的事
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裡,曾追憶她和夫婿趙明誠賞玩書畫的幸福時光。這篇文章寫於南宋紹興年間,當時趙明誠已病逝,李清照自己也輾轉喪亂之間,往昔粗衣 疏食所覓得的圖籍金石百不存一,但是在她的回憶裡,這些失去的快樂都閃現著無可取代的光芒。「每獲一書,即共同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 舒卷,指摘疪病,夜盡一燭為率。......余性偏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 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老是鄉矣。」
孫慶增在〈藏書紀要〉裡說:「且與二三知己,與能治古本、今本之書籍者,並能道其源流者,能辨原板、翻板之不同者,知某書之久刷印,某書只有抄本者,或偕 之間訪於坊家,密求於冷舖,於無心中得一最難得之書籍,不惜典衣,不顧重價,必欲得之而後止。其既得之也,勝於拱壁,即覓善工裝訂,置之案頭,手燒妙香, 口吃苦茶,然後開卷讀之,豈非人世間一大韻事乎?」一個人面對書,就像寂寞的島嶼,所有的樂趣都沒有迴聲。如果多了朋友一起共讀,即使各自沈浸在不同的書 裡,即使在冬夜,世界都是溫暖的。

書,是肉體的愛
《愛書人的喜悅》作者安.法第曼認為,她以及上述的蘭姆,奉行的是對書的肉體愛。她認為一本書的字是神聖的,但是對於承載字的紙張、封皮等充其量不過是容器罷了,「磨損得厲害非但不表示大不敬,還有肌膚之親的證據。」
因此,《玫瑰的名字》裡,見習僧埃森描繪過這樣的景象:「我曾看過諦佛里的裴西飛卡翻閱一本書,那本書的書頁因為溫度所致,全都黏在一起了。他把拇指和食 指在舌頭上沾了沾,再將書一頁頁翻開,結果每一頁上都留下口水的痕跡,不但書角摺起,而且書頁都有曲折的皺紋,一如過度的縱情美色會使戰士軟弱無 力......」

書,是精神的愛
但是對另一種奉行宮廷愛的人來說,書的形體毋寧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虔誠的宮廷愛信徒是永遠不會讓書慘遭這種對待的。安.法第曼的朋友克拉克,只許太太在日 薄西山後才拉開窗簾,怕的是他藏書的書皮會被曬得褪色。他看上眼的書都至少購買兩本,如此只有一本需要忍受他的翻閱。有一次他的岳母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 於是他就在屋裡如影隨形的跟著她,防止她對書作了什麼不可告人之事。
宋朝司馬光的藏書,雖經他數十載翻閱,但是仍如新書一般完好。他的方法是:「至啟卷,必先視几案淨潔,藉以茵褥,然後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 嘗手汗沾漬,以觸其腦。每看竟一版,即側右手大指,面襯其沿,而復以次指,面捻而夾過,故得不致揉熟其紙。」

書,是被詛咒的愛
最罪大惡極的事情莫過於斗膽向藏書家開口借書甚至不告而取了。你有這種愛,就要接受最狠毒的詛咒了。最惡狠狠而直截了當的首推聖佩德羅修道院圖書館的警告 牌:「敬告仁人君子:凡是偷竊書籍,或是有借無還者,他所偷的書將變成毒蛇,將他撕成碎片。讓他中風麻痺,四肢壞死。讓他痛不欲生,呼天搶地;讓他的痛苦 永無止盡,直到崩潰。讓永遠不死的蠹蟲啃囓他的五臟六腑。直到他接受最後的懲罰,讓煉獄赤火煎熬他,永恆不停。」想必這些修士丟書的痛苦也與告示牌一般無 二,才能詛咒得如此絲絲入扣。可惜的是,偷書的歷史恐怕必定會和書籍的歷史相終始。早在亞述王國時期,亞塞班尼波王就已經向神祈求:「取走〔泥版〕之人, 卻在原應銘刻著吾名之處書寫其名,願阿什爾與寧里珥因此而惱怒與憤恨,並捨棄那人,抹去他在大地上的名與後裔。」

書,是生死相守的愛
小說家牙買加.琴凱德說她童年有偷書之行,原因在於「一旦我唸過一本書之後,我就無法承受與它分離之苦。」

對於最癡迷的戀書狂而言,他不能忍受自己和書須臾分離,即使到生命的盡頭。A.愛德華.紐頓曾為文追悼年輕的藏書家哈利.愛爾金.威德拿。這位死於鐵達尼 號船難的藏書家,買到的最後一本書是1598年版的《培根散文集》,他行前說:「我還是等書到手以後再走好了,那麼一來,萬一我搭的船沉了,我才能和那部 書一塊兒葬身大海。」這段話一語成讖,這本珍貴的《培根散文集》就和他一起淪為波臣。而雪萊的遺體被波浪推向灘頭時,他的口袋裡放的是濟慈詩集。

書,是千里相送的愛
就像關於愛情的爭議一樣,也許有人會質疑,類似殉情行徑的同歸於盡,到底算不算是一種「真愛」?如果是鄭振鐸可能就不會採取這種作法。這位愛書如命的藏書 家,在對日戰爭期間,曾經遭遇藏書被刀劈斧砍與戰火吞噬的錐心之痛,因此1950年有人捐贈百餘冊宋版書時,擔任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親自到上海驗書,為了 擔心萬一飛機失事殃及珍本,他否決了將書空運回北京的提議,而是派專車由自己親自護送。(在沒有書的情況下,鄭振鐸是不怕坐飛機的,1958年他奉派到阿 富汗等地訪問,不幸在蘇聯上空飛機失事罹難。)

鄭 振鐸去世後,他的家屬將他所有的藏書捐給北京圖書館。暫且不論圖書館是否為藏書最好的歸宿,因為許多捐贈給圖書館的書可能就此委棄塵埃不見天日,有些則可 能輾轉盜賣流離失所。不過這也是書籍的命運,對於像鄭振鐸這樣的藏書家來說,書之愛就像一段無悔的守候,雖然終須一別,但是至少在到達人生的彼岸之前,他 願意以全然無私的愛,陪它一段。

書,是冰與火的愛

What is a youth? Impetuous fire.
What is a maid? Ice and desire.

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主題曲,是一首歌頌愛情的經典。這首歌起首的幾句,便把一場愛情的相對關係做了最清楚的定位:「什麼是少年?火與火的綿延。什麼是少女?冰與激情的結合。」
書痴對於書的愛情,也可以從這首歌來看個端倪。如果我們把歌詞中的「少年」改為「書痴」,而「少女」改為「書」,就知道這場愛情的本質了。

書,是冰冷的,但是冰冷之下又埋伏著洶湧的激情。而這冰冷的激情,只有遇上一個燃燒著熊熊烈火的書痴時,才會在他的尋尋覓覓中,因為他的呵護疼惜,因為他的翻弄撫慰而沸騰起來,爆發出火山的狂熱與能量。

這首歌的結尾說:
Sweeter than honey and bitter as gall.

Love is a task and it never will pall.

Sweeter than honey...and bitter as gall

Cupid he rules us all.

甜過蜜糖、苦逾膽汁,愛情是永不會索然無味的任務。
甜過蜜糖、苦逾膽汁,我們都在愛神的支配之下。


是的,書痴與書的愛,也只能嘆之於天地之悠悠。

(摘自《网络与书:书的迷恋》)

Saturday, October 17, 2009

阅读与四种饮食

阅读可以看作是一种饮食,给大脑的饮食。
谈到饮食,我们不能不重视吃的营养是否均衡,
不能不向往是否可以培养出美食家的品味。
阅读,也是同理。

第一种阅读,是为了知识的需求,
很像饮食里可以吃饱的主食,如白饭、炒饭、炒面、水饺、馒头等等。
為了使人生過得更美好,在學業上、工作上、生活上,在生理上、心理上,我們有各種知識的需求。知識需求的閱讀,讀教科書、企管書、心理書、學習電腦書、學 習語言書、勵志書等等,都屬於知識類需求。知識,是隨時間、空間而不停變化的。所以知識需求的書籍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在某段時間或某個地區的需求會很 大,但過了那段時間,或是出了那個地區,其主題就不符需求,或不再引人興趣。

第二種阅读, 是為了思想的需求,
很像補充蛋白質高營養的飲食, 如鱼虾、牛扒、大闸蟹等等。
這種閱讀,是為了體會人類生命深處的共鳴,思想深處的結晶。讀文學、哲學、藝術、科學等等,都屬於思想類需求。思想需求的書籍也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其價值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歷久而彌新。

在第一種知識需求的閱讀,和第二種思想需求的閱讀之間,有時候會感覺到一些灰色地帶,似乎難以分別。有些書看來像是知識需求,又像是思想需求。的確有些書 籍如此,但也有更多是只要經過一段時間就看得出差別。有些書即使某一段時間深受注目,廣受歡迎,但過幾年時間就要被淡忘,就像是知識類;反之,很長時間之 後還可以存留的,就像是思想類。

第三種是為了參考閱讀的工具需求。很像是為了幫助消化的蔬菜水果類飲食。
這種閱讀,是為了幫助查證、參考其他書籍。也就是對於字典、百科全書、地圖等的需求。工具需求類的書籍,功能可以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但總要隨時代的變遷而調整。

第四種是為了消遣需求。像是甜點零食類的飲食。
這種閱讀,主要是為了娛樂、消遣,是一種休閒活動。羅曼史小說、許多漫畫、寫真集等等,都屬於休閒類需求。休閒需求的書籍也有很大的特色,那就是可以視為用過即丟的產品。

閱讀像飲食這樣分類之後,我們就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飲食習慣是否均衡,是否健康了。

——郝明义
(《摘自《阅读的四种饮食》

阅读的狩猎


“閱讀,從來都是一種狩獵。
狩獵的對象,也許只是隱約風聞的一本書,也許只是一個飄渺不明的人物,然後我們從開始激起好奇,到進入茫然不知所從的迷霧,到發現蛛絲馬跡的線索,到終於鎖定方向,一路動員所有的感官來進行追蹤。 ”
——郝明义 《阅读的狩猎》
(摘自《网络与书:阅读的狩猎》


“……這是我第一次買禁書。第一次看禁書的感覺,和第一次跟女生幽會沒有兩樣。心跳加速,向禁忌的地方,不斷摸索前行。……

啊!那真是阅读的黄金时代。 每个字都是黄金,都是偷来的知识,偷来的火种,都是禁忌的爱情,让你在午夜梦回时,还暗暗的再三回味。
一个开放的社会,竟是从这里开始的……。”
——杨渡 《台湾禁书的故事》
(摘自《网络与书:阅读的狩猎》

书天堂

《书天堂》 —— 钟芳玲
这是一本有关有关书人的书(book about book people)与有关书地的书(book about book places)。

前半部介绍了和书有关系的人。
各有所癖的藏书家,
有的周游列国寻找珍本,
有的隐居于市独守书房。


中世纪手绘本、第一版第一刷、老杂志、黑胶唱片、袖珍本,
每种书都有各自的追求者。

还有人专门修复书本及复制书衣。

Adobe Systems, Inc.的创办人更将一些珍贵的古籍数位化。

创立于1905年的,因打造书梯闻名的PUTNAM LADDERS。

一些图书馆的与众不同的风貌。

书架的故事。

机场书店、电影中的书店、古书展、书籍拍卖会、旧金山里爱书人的金矿。

许许多多富有特色及个性的独立书店的故事。

作者透露了藏书家们找书、买书、卖书、藏书的喜怒哀乐。
这本书图文并茂,看了真有一股冲动要去书中介绍的各种有个性的书店。

高科技古董书相关网站:
Octavo Corporation —— www.octavo.com
Project Gutenberg —— www.gutenberg.net

老杂志相关网站:
The Magazine
920 Larkin Street, San Francisco CA 94109
Tel: 415-441-7737

Vinage Magazine Company —— www.vinmag.com
Gallagher Paper Collectibles —— www.vintagemagazines.com
Crinkley Bottom Books —— www.pastpaper.com

乡村音乐
9E. Blithedale Ave, Mill Valley, CA 94941
www.villagemusic.com

马克。泰立书衣复制
1568 48th Avenue, San Francisco, CA 94122
www.facsimiledustjackets.com

国际吃书节
www.books2eat.com

书梯
www.putnamrollingladder.com

古书展
www.ilab-lila.com
www.sfbookfair.com
www.labookfair.com
www.sanfordsmith.com/nybookfair/index.html
www.bostonbookfair.com
www.aba.org.uk/bookfairs.html

书籍拍卖:
www.sothebys.com
www.christies.com
www.pbagalleries.com
www.swanngalleries.com
www.bloomsbury-book-acu.com

摩根图书馆
29 East 36th Street, New York, NY 10016
www.morganlibrary.org

Randall House —— Rare Books
835 Laguna Street, Santa Barbara, CA 93101
www.randallhouserarebooks.com

Bart's Books

Lost Horizon Books

Nevada City (Nevada Country)

www.hardybooks.com
www.goldrushbookfair.com

Tuesday, October 13, 2009

买错书的安慰

“……有讀過且一讀再讀的,有讀了一半因故停下來的,有翻了幾頁算了的,有根本還沒看的,有心知肚明這輩子大概不會去讀它的云云。換句話說,通過一而再再而三的地毯式搜刮,我得承認有不少書直接可稱之為「買錯了」,只能扔在那兒任它腐朽。

買 錯書懊不懊惱呢?很奇怪,幾乎完全不會,一方面大概因為書價相對於其他生活花費是低廉的,而且錯誤到此為止不會衍生麻煩(想想你買錯一部電腦、一輛汽車、 一幢房子、一個老婆的物質代價及從此纏身不休的夢魘);另一方面,我自己早已跟自己講清楚,書沒那麼容易理解穿透,閱讀前的種種相關訊息當然是有意義的, 可是真正的理解卻得在綿密的相處過後才見分曉,因此,買書是有機率問題的,沒有一個購書的統一場理論可完全消除掉它,換句話說,書的上帝是跟我們擲骰子 的。

或者這麼講,你也看或至少知道棒球吧?我很喜歡的一本美國棒 球書《史上最爛的十支球隊》一開始就講,棒球是一種和失敗相處的遊戲,想想看,一支當年世界冠軍的球隊少說還是得輸掉六十、七十場比賽;一名千萬年薪而且 一定進入棒球名人堂的偉大打擊手,每十次打擊,就有七次是失敗而歸的──因此,棒球最嚴酷的真義不在於勝利,而在於失敗,如何面對、承受、理解、料理失 敗,並和失敗相處且生活下去。

失敗可讓聰明的人反省,但我要說的不是這個,我要再再強調的是,買錯書(不管此一結果帶不帶來反省)應該做為閱讀找書的前 提,不見兔子不撒鷹的精準要求之人,或許會是個成功者,但抱歉絕不會是在閱讀的領域之中,只因為閱讀的真正主體,永遠是在不確定的狀況下發見各種可能性, 而不是找一個排他的、惟一的明確解答。拒絕犯錯,也同時就徹底消滅掉成功。事實上,我個人乾脆這麼算,這輩子讀書,我可不可以給自己一筆買錯的預算,諸如 銀行或企業體的呆帳準備之類的?我給自己五百到一千本寬裕的犯錯空間,以五十年歲月折算一年也只是10 - 20年,每本書估價300元,如此一生的總額是15萬到30萬元整。我不曉得別人怎麼想這筆錢,我自己覺得意外的少,還遠遠不夠買錯一部最陽春汽車的價 錢。如此計算結果令我精神抖擻,頓覺得自己富裕闊綽得不得了,天底下再沒多少你不敢放手一買的書了。

至此,我成了個快樂的農夫……”

——唐諾

(摘自《网络与书:阅读的狩猎》

Sunday, October 11, 2009

有关图书馆的有趣描绘


“於是我们可以揭露图书馆更大的秘密,图书馆其实是死亡之所,
因为它本身像是书籍的集体坟场。
不知是否如此,所以图书馆经常充满幽灵的传说,易让人联想到鬼魂,
或许这也是大部分公共图书馆不开放二十四小时的无意识理由……

不过这也没什么好怕的,死亡是让阅读变得珍贵的重要条件。
如果人拥有的阅读时光是无限的,将不会有人认真去阅读。
因为永远有足够的时间在等待,这反而造成阅读的死亡……

知识无穷,人生苦短,
图书馆的阅读并非追求无限,
而是一种知识冒险,一种乐读……

人们在图书馆的公开阅读,不论是为了写论文、考试、享受书本、谈情说爱、打发时间,
都有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无法解套的时候……
所以图书馆应该主动提供心理医师(不一定要长得跟陈慧琳一样),
让那些在阅读过程不断自问自答、自言自语的知识病患得以解除心理压力,
重新出发……”

——耿一伟
(摘自《网络与书:阅读的所在》

Saturday, October 10, 2009

摘给朋友的绿叶

“能离开的人是潇洒的,因为相信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大不了回到原来的自己。
能离开的人是自由的,因为人生不需要…『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离开,才会遇到意外,而意外将为你带来另一双眼睛。
所以,年轻人都应该拔开脚步走向世界,
去体会未知和暧昧,去测试自己的技艺和品格,
去迎接谎言、谜语、巫术和野兽 —— 然后年轻人会知道,
离开其实是艰难的,
但艰难里自有存在的意义。”
—— 陈郁馨
(摘自《网络与书:阅读的所在》

谨送给几位刚离开及将要离开原本的工作(身份)岗位,投向新领域的朋友。
希望你们生活愉快。

其实,我蛮羡慕你们的。
呵呵……

都市村落

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的城市都以购物商场为中心了。

大型连锁购物商场进驻一个又一个城市。
城市被一个又一个大型连锁购物商场侵占。

城市没有了自己的特色。
生活剩下不断重复的四重奏。

是不是在哪个角落,
有一个拥有丰富的街道生活及清晰文化性格定位的城市村落,
这里有着一条(或几条)生活机能健全且周边社区不必开车即可抵达的主要街道。
这里有独立书店、独立电影院、咖啡馆、茶馆、酒吧、地方老店、艺廊等,
不追求时尚也不强调消费品味,
店主性格决定着店家风格的气质,
让那社区有着自己的地方个性。

有人说那是城市化到一定阶段后才有的多元包容。
可能吧,
我们的城市都太年轻了。

阅读与书呆子

阅读这回事啊,
有人说书读多了是书呆子,
有人说他很少读书,是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发生了的事情,这样他才能分析事情。
这两件事其实是没有冲突的,也即是说这是个“假问题”、“假矛盾”。

人类用五官来认知世界。
对世界的认知,我们先是观察,然后发展成用图像、肢体、音乐、语言、到现在的文字来表达。
文字的发明,是五、六千年前的事。
纸张的发明,是大约二千年前的事。
印刷术的发明,在中国大约是一千多年前的事,在西方则是大约五百年前的事。
放在人类进化的几百万年历史中来看,文字(书籍)的出现也只不过是个短暂的过程。

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
人要思考,就需要有资料。
我们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获取资料。
可以是观察、触摸、声音、气味,
只不过近几千年来多了文字(书籍)。

“文字出现的好处是,多了一个可以极为抽象又方便地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
坏处是,我们原先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全官能力,逐渐退化。
书籍出现的好处是,把文字的传播力量做到最大的扩散;
坏处是,我们容易疏忽——甚至,贬低——书籍以外的知识来源。”
——郝明义

柏拉图《婓德羅》里说:
“至于教育,你所拿给你的学生们的东西只是真实世界的形似,而不是真实世界的本身。
因为借文字的帮助,他们无须教练就可以吞下许多知识,好像无所不知,
而实际上却一无所知。
还不仅如此,他们会讨人厌,因为自以为聪明而实在是不聪明。”

书只是供给知识的一种工具,供给知识并不一定都要靠书。

但文字(书籍)的出现及存在,还是有其极大的意义。
阅读文字(书籍)的这行为,还是有其必要性。
只不过在这网络时代,文字的载体有所改变,
书籍的形体也改变了。

“人生苦短,不是有那么多机缘来接触那么多东西,
书就变成了一个替代性的经验,可能有点皮毛、有点空虚,
但它给我机会让一辈子可以过二十个辈子的经验。”
——詹宏志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许多自以为是的想法,
在以前已被提起过、讨论过,
而且可能比我们想到的更彻底、更颠覆。

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我们就能看得比他们远。

通过阅读,我们获得力量,也学会谦卑。

重度书痴的黄金守则之九、十、十一及十二

九、用阅读和古人交朋友

十九世纪英国批评家罗斯金(John Ruskin)曾说:“你愿意把可以和莎士比亚神交的宝贵时光,浪费在言不及义的闲谈上吗?”

透过阅读和古人神交,最直接的方法是读历史书和传记。明人李贽读《三国志》,忍不住想结识书中的历史人物,表明“吾愿与为莫逆交”,“若诸葛公之矫矫人龙,则不独予向慕之,虽三尺竖子,皆神往之耳。”吴尔芙(Virginia Woolf)也觉得阅读传记的魅力像是去拜访朋友,走过一家又一家,去过一个花园又一个花园,醒过来时,才发现自己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地方。

十六世纪的法国思想家蒙田也酷爱读传记和历史,尤其最爱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他也熟读恺撒的《高卢战记》,喜爱阅读恺撒的丰功伟绩和洗练文字。不过蒙田是个难缠的读者,他并不因为喜爱《高卢战记》就对恺撒松口,他怀疑恺撒书里谈到自己的地方很少,可能是“为了想掩饰他污秽恶毒的野心”。不过他也承认恺撒确实是号人物,“要不是他肚子里确实有不少的材料,他是不可能干出这样轰轰烈烈的事迹的”。蒙田可能不觉得野心勃勃的恺撒是他的朋友,不过透过阅读他对恺撒确实了解不少,也算是神交了。

十、睡前读书帮助睡眠

许多中国古代文人,把科举中第当成上半辈子惟一目标,对他们而言,睡眠显然是读书的大忌,所以才会发明出发悬梁、锥刺股这些自虐的招数。

有些西方人不需要为了考试而熬夜,却还是不甘心太早睡着。本世纪初的英国作家史奎尔(Sir J.C.Squire)就说过:“我的床头书就是能让我清醒最久的那本书。”

对大英百科全书编辑成员法迪曼(Clifton Fadiman)而言,“最好的床边书,是那些否认明天存在的书。”在床上阅读,是在我们周遭拉起隐形的、无声的窗帘。至少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躲进孩提时候的想像私生活,藏进我们许多人一直错过的秘密满足感里。

史上最著名的床上读者,恐怕非普鲁斯特莫属。他说过:“真正的书本不应该诞生自明亮的日光与友善的对谈,而应该诞生自幽暗和寂寥。”想像一下普鲁斯特哮喘发作而且失眠,他半躺在床上,床头点着一盏昏暗的灯……嗯,普鲁斯特先生,我们懂你的意思了。

十一、好好闻一闻你的书

你能不能像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家吉辛一样,记住自己的书的味道呢?对大部分的人而言,自己的书、别人的书、图书馆的书、站在书店看的书,读起来都没什么差别,吉辛可不一样,他对自己书的气味极端敏感:“譬如我那部吉朋(Edward Gibbon)吧,我已经把那部八册米兰版的精装书,烂读过三十几年了--每逢我掀开它的书页时,那股醇厚的气味,便恢复了当初我得此书为奖品时的狂欢情绪。还有我的《莎士比亚》--它有一种味道,能把我送回更早的生活史中去。那部书本来是我父亲的,当我年纪还小,不能读懂它时,父亲往往允许我从书柜上搬下一册来,恭敬地翻翻它的书面,当作给我的一种款待。现在那些书的味道,还和以前一样;每当我拿一册在手时,它给我的是多么奇特的亲昵感受啊!”

原来不只普鲁斯特的玛德琳小甜点可以把人带入回忆的时光隧道,书也可以。

十二、坏书是罪犯的替身

吴尔芙大概常受到坏书之害,因此她在《为什么我们要去读一本书?》文中写道:“……过去我们是书籍的朋友,但现在则是它的法官……那些曾经浪费我们的时间、骗取我们同情的书,难道不是罪犯吗?那些伪书、坏书、错误百出的书底作者,使社会弥漫着腐败与精神堕落的现象,难道它们不是社会无形的公敌吗?对于这些书,当这些作者让我们在下判断时,要严厉一点才行……”

吴尔芙虽然主张对坏书严格筛选,却也主张读书是最大的恩赐。她想像末世审判之时,所有历史人物在上帝面前接受评断,“而当天主看见我们腋下夹着书向他走来时,他略带羡慕地向圣彼得说:'你看,不必给这些人任何报酬,因为他们在人间已经热爱过读书。'”

文:张惠菁
(转载自《网络与书:阅读的风貌》

Friday, October 09, 2009

重度书痴的黄金守则之五、六、七、八

五、随处皆可读书

一讲到读书,你是不是有以下种种藉口?

“有人读书必装腔作势,或嫌板凳太硬,或嫌光线太弱,这都是读书未入门路,未觉兴味所致。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恐蚊子多,怪稿纸发光,怪马路上电车声音太嘈杂,其实都是因为文思不来,写一句,停一句。一人不好读书,总有种种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天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这是林语堂对当代人找藉口不读书的批评。他接下去说:“其实读书是四季咸宜。古所谓‘书淫’之人,无论何时何地可读书皆手不释卷,这样才成读书人样子。顾千里裸体读经,便是一例,即使暑气炎热,至非裸体不可,亦要读经。欧阳修在马上厕上皆可做文章,因为文思一来,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净几才可做文章。一人要读书则澡堂、马路、洋车上、厕上、图书馆、理发室,皆可读。而且必办到洋车上理发室都必读书,才可以读成书。”

对照林语堂半世纪前写的这段文章,今天理发室里面读书的人倒不少,不过都是读《美华报导》和《壹周刊》。厕上读文章的也不少,不过是读报上的娱乐新闻和股票消息。只有在洋车上读书比较难,公车里读手机的人远比读书的人多得多。只有一些穿着升学名校制服的高中生,还会在车里拿出英文单字来背。不过看看台湾公车颠簸的程度,还是别强求了吧。

六、注意你的书是不是梦幻逸品

小说家戴维斯(Robertson Davies)有一次在爱尔兰一户人家家中作客时,意外发现主人拥有丰富的社会藏书。其中许多书简直是藏书家眼中的梦幻逸品:四开本的莎士比亚、第一版的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第一版的比德《英国教会史》印刷本等等。不过主人显然对前代留下来的这些藏书不大感兴趣,书本没有受到很好的照顾。

当戴维斯问他们,既然对这些藏书没兴趣,何不把它们卖掉呢?女主人提到,曾经有一位美国人想来家里看她的藏书,不过他来访的时间正是下午茶时候,家里正举行喝茶聊是非的聚会,于是男主人在门口挡下美国人的驾,请他改天再来。美国人碰到钉子,从此没再出现。

其实那个美国人名叫罗森·巴哈,本世纪初著名的藏书家及古董书商,拥有无数的珍贵藏书,总价值达七千五百万元。罗森·巴哈曾经以十五万一千美金的破纪录天价,买下1640年版的《湾区祈祷书》--这本书可能是现在在贡属北美殖民地最古老的出版品,由当时马萨诸塞州湾区的清教街领袖们印行。如果他看见这对爱尔兰夫妻家里的莎士比亚、奥斯丁、比德,他会在惊喜之余,喊出怎样的高价呢?

这个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为了这对爱尔兰夫妻喝下午茶的习惯,罗森·巴哈没有机会见到那些被忽视的珍本。

你可以用戴维斯讲的这个故事,替自己做个小小的心理测验。看完这个故事后,你的反应是:(A)好可惜啊!错过高价卖出梦幻逸品的机会!还是,(B)哎!那些书错过一个会更妥善照顾它们的好主人?

如果你的答案是(A)你蛮有理财头脑的。至于回答(B)的人,你是真正的爱书人。

七、读书当益智消遣

南宋词人李清照,茶余饭后的消遣就是和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比记性,打赌某件事是写在哪一本书的第几行:“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食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虑患困穷,而志不屈。……收藏既富,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如果当年有读书电视冠军,李清照小姐有望角逐胜利。

八、边读书边写笔记

《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的作者艾德勒认为,读一本书一定要同时写点东西,“买一部书只是占有这本书的一个前奏曲。但真正拥有它,却是当你使它成为自己一部分的时候;为了达此目的,最好的方法便是在书上写眉批。”还不如买廉价的版本,对作者还比较尊重。

曾国藩也主张读书时要:“一面细读,一面钞记。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钞则不能记。”只是不知道曾文正公能不能接受PDA输入?

文:张惠菁
(转载自《网络与书:阅读的风貌》

Thursday, October 08, 2009

重度书痴的黄金守则之二、三、四

二、向人借书是不道德的

纽约时报书评人布洛雅(Anatole Broyard)大概是最小气的书主人了,偏偏常有不识相的朋友来向他借书。在洛雅无奈地写道:“他们一派天真,对我借出书本时的心情一无所知。他们不明白,我认为自己是在给他们爱、真理、美、智慧,和面对死的慰藉。他们更没想到,我每借出一本书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跟男人同居时,当父亲的心里那种滋味。” 像布洛雅这样的爱书人,不免有些大小眼--不是用财富地位判断人的那种大小眼,而是一种知性的势利眼。如果来借书的人,在他眼中是无法读懂那本书的,他会因为担心糟蹋了书本,而千方百计地拒绝。

然而,即使是布洛雅这样严格的书主人,还是免不了有把书借出去的时候,那可是焦虑的开始了。诗人艾略特说,每一本新书都改变了前一本书,布洛雅的说法是:“每一本在我书架上缺席的书,都改变了剩下来的书。”书主人等待朋友还书的日子,就像是孩子参加派对迟归的夜晚,父母亲在家紧张兮兮地等门。

一位已故美国作家莫利(Christopher Morley)和布洛雅有类似的感受。不过他的朋友更恶劣,不但把书借走,还顺便再转借给自己的朋友、朋友的朋友……。莫利好不容易拿回自己的书后,只得语带讽刺地说,他朋友没把书交给他家里的婴儿当玩具,也没拿书当烟灰缸,真是太感谢了。当初借出这本书的时候,他以为再也见不到它,没想到还能完璧归赵。莫利欣喜之余,顺带一提:“这样我可能也会还几本我借来的书吧”。

有这种恶行恶状的借书人,难怪焦虑的书主人布洛雅要问:如果你真的很想读一本书,干嘛不自己去买呢?

三、偷书贼应该被诅咒

在巴塞隆纳的圣派卓修院内,有这么一段诅咒偷书贼的话:
“对那些偷书,或是从书主人手中借走了书而不还的人,让那书在他手中变成毒蛇,并且咬噬他吧!让他瘫痪,四肢萎缩。让他受痛苦折磨,哭喊求饶。除非他崩溃,痛苦不停。让书虫侵袭他的内脏……当他面临最后审判时,让地狱之火永远地吞没他。”

比起现代人在墙壁上写“在此倒垃圾者全家死光光”,这些古代修士们可真是不惶多让。

四、有书不一定要看完

拥有很多书的人最怕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好多书啊!你都看完了吗?”要是回答没看完,恐怕问问题的人马上就露出“哈哈,抓到你了吧”的表情,好像是你没事故意弄很多书在家里装学问似的。回答看完了,又有几分心虚,因为很多书确实只是翻翻,或只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看,也有的根本就是工具书,需要的时候才拿出来查阅的,怎么好意思大言不惭地说全看完了呢?

艾柯(Umberto Eco)就认为,问这种问题的人完全搞错人,书架可不是放书的储藏架,而是实用的工具,以应学者不时之需。将近一百年前也有人持和他同样的看法,美国牧师希金森(Thomas Wentworth Higginso)曾写道,当一个学生的书多到一定程度,得找木匠来帮他多钉几个书架,很容易会碰到这样的问话:“这些书你全看完了吗?”希金森充当学生的军师,教唆他们反问:“那你工具箱里的每一件工具,都用过了吗?”

比起艾柯,希金森还算温柔敦厚。大概太多人对艾科丰富的藏书印象深刻,忍不住要挑衅书主人的学养,因此艾科一次又一次被问到“这些书你都看完了吗”,问到最后,失去耐心的艾柯回答:“不是,这只是我这个月底前得看完的书!”

不要以为艾柯真的一个月看一整间书房的书,他可能只是拐着弯子在说,我忙得很,你就别再问蠢问题了!

文:张惠菁
(转载自《网络与书:阅读的风貌》

Wednesday, October 07, 2009

重度书痴的黄金守则之一

一、千万不要只读新书

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里,主角渡边只读去世二十年以上作者所写的作品,他就是在读费兹保罗的《大亨小传》时,认识了和他有同样读书品味的朋友永泽。两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因为一位死了二十年的作者,而发展出一段友情。

哲学家叔本华说起当代人爱读没有价值的新书,火气十足:“平凡的作者所写的东西,像苍蝇似的,每天产出来,一般人只因为它们是油墨未干的新书而爱读之,真是愚不可及的事情。这些东西,数年之后,必被淘汰,实际在产生的当天就应当被遗弃的,只可作为后世的人谈笑的资料。”“这些书的读者真是可怜极了。他们以为读极平凡的人的最新著作是他们的义务,因此而不读古今中外的希罕的杰作,只知其姓名而已!其中那些每日出版的通俗刊物尤为狡猾,能使人浪费宝贵的光阴,无暇读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

不过叔本华对于失去了生命力的古书也同样不客气:“如同地层依次保存着古代的生物一样,图书馆里的木架上保存着历代的各种古书。后者和前者一样,在其当时,都是轰轰烈烈,大有作为的,而现在则已经成为化石,毫无生气,只有考古学家还在玩赏罢了。”

新书是苍蝇,古书是化石,难道叔本华想叫我们不用读书?那倒也不是,只不过这位老先生品味挑剔,他认为无论什么时代,都有两种文艺,一种是不朽的,由“为科学或文学而生活的人”所创造,这种文艺的形成过程,严肃、安静而缓慢,在欧洲一世纪中所产生的作品不过半打。另一种是“靠科学或文学而生活的人”所写的, “他们狂奔疾驰,受旁观的欢呼鼓噪,每年送无数作品于市场上。但在数年之后,不免发生疑问:它们在哪里呢?它们以前那喧赫的声誉在哪里呢?因此我们可称后者为流动的文艺,前者为持久性的文艺。”换句话说,叔本华以为读书应该读经得起时间考验,持久性的文艺书籍。

文:张惠菁
(转载自《网络与书:阅读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