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0, 2008

“知识分子”,醒醒吧!

自觉亏欠人民以服务回报
纳西尔:我只想含笑而终


【本刊林宏祥撰述】纳西尔(Nasir Hashim)曾在大学高职以选举定夺的年代,登上马来西亚国民大学营养卫生学院第二把交椅。学院乃至大学的同僚,无不晓得他在校园外积极支援木屋区居民的抗争运动。他在电梯里遇到大学校长时,后者关心地问:“那个甘榜怎么了?还好吧?”


那毕竟是1980年代的大专学府,《1971年大专法令》对知识份子人格的扭曲,尚未功成。1987年“茅草行动”以后,他从扣留营出来、重返校园时,同僚热情拥抱他;同僚认为,纳西尔扣留国大“荣誉”。


现年62岁的社会主义党主席纳西尔(左图)上周五(2月15日)接受《独立新闻在线》专访时,娓娓道来自己毕生的斗争。没有愤慨的激情,一脸淡然的他说:“我为自己的信念付出。我曾经说,当我去世时,财产不会随我入土,(有的是)一张白布包裹但是我想含笑而终因为我做了一些事情,虽然它未必成功,我却尽力而为了。这是很简单的原则。”


然而,那不意味着走在抗争最前线的纳西尔不会遭遇秋后算帐的“风险”。他自己也作了最坏的盘算:“若大学要把我踢出去,也不成问题。我可以去找份补习的工作,最糟糕我去当菜园农夫我还是可以生存。我只需要改变我的生活方式,对我而言,是很简单的事情。”


什么让纳西尔如是“潇洒”?背后只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却是当下许多学者刻意回避的想法:“我们在大学不是从事一份职业,而是一场斗争……这是我生命的所有。我拿了奖学金,奖学金来自人民,我需要为人民服务。


“玻璃杯底之蛙”

学者投社会运动,似乎就停留在19701980年代的历史。前人民党主席赛胡先(Syed Husin Ali)、国民醒觉运动(Aliran)前主席詹德拉穆扎法(Chandra Muzaffar)、民政党创党人之一、马来亚大学前校长赛胡先阿拉达斯(Syed Hussein Alatas)等,就在那个年代从象牙塔迎向草根。


然而,在这个“博士”越来越多的年代,“知识”对社会注入的力量,反而吊诡地越来越薄弱。曾是学者的纳西尔无不担忧地表示:“他们算是有识之士,却困在各自 的专业领域里,无法深入了解其他领域。社会给他们过于崇高的地位,以至他们认为社会亏欠了他们,事实反而是,他们亏欠了社会!


他继续说:“我们(学者)忘了我们从何而来。这已不是井底之蛙(katak bawah tempurung),是玻璃杯底的青蛙。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拒绝行动。在椰壳里他们什么都看不到,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在玻璃杯底)他知道,只是他拒绝走出,因为风险太大了。


他感叹道:“所以现在的学者谈一些很抽象的事,把贫穷变成一种抽象。


专研营养避不开贫穷问题

纳西尔是专研营养卫生的 学者,授课范围却跨越科学实验室。很多人也许不知道,现任回教党总财政哈达蓝利(Hatta Ramli,右图)及中委诺诺(Lo'Lo Ghazali),就是纳西尔的门徒。他说:“是,我的授课关乎医学、营食学,但这其实关乎贫穷、误食、效率的问题。我透过社会的情况,把知识牵连起来。 我用这些资讯来让学生醒觉。


他继续说:“我谈健康,那些营养不良的人,是贫穷的人。没有钱,所以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容易失业……这是贫穷的问题。跟着,问题浮现了--为什么有贫穷?


坚持全面分析问题的纳西尔举例:“当我们看到穷人乞讨时,我们施舍,但贫穷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依然没有解决‘为什么会有贫穷’的问题。从那里切入政治的部分,为什么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纳西尔在1970年考取美国康乃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生物系学士学位,过后专研国际营养学(International Nutrition),并在1977年获取博士学位。在美国深造的日子,专修理科的纳西尔从图书馆吸取人文养分,更接触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


因此,纳西尔主张:“我们必须理解人民面对的种种压力,从政治、经济、社会侧面。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只从一个层面解决问题,必须看全面。今天的问题是专家只专注在自己的领域,如心理学家把问题抛给教育学者,但它实际上是互相牵连的。


退居斗争次线

纳西尔目前是一针灸师,他的针灸术竟然是1987年“茅草行动”期间在甘文丁扣留营里所学。纳西尔坦言,自己近年来已退居斗争次线,让新生代跑在最前线,只在适当时扮演“激励师”的角色。


这名一头华发的政治人物说:“我现在已61岁,我们(领袖)可以来来去去,但是斗争必须继续。”


记者抛出最后一道问题:“这些年来,你在斗争中得到的最大满足感是什么?


坚信人民力量的纳西尔简单地回答道:“微笑,人民的微笑。

(文章转载自《独立新闻在线》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php?n=594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