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3, 2011

年尾的阅读:在他乡阅读故乡

不知不觉在这里快四年了……

没错,这是很普通的一篇文章开头,但接下去我并不打算写这里的好或不好,或在这里的经历等等,因为还没到时候。直接点就是我现在没那个心情,可能明天吧,谁知道?

这 几年在这里断断续续的读了马来西亚的或有关马来西亚的书籍,以解乡愁。虽然只隔着一条海峡而且每个月都能回家几次,但乡愁是不分距离的。之前读的大多是与 祖国有关的文学作品,但今年却在图书馆里发现了大将、华研、燧人氏等出版的大马政经类书籍及文集。加上又是大选年,所以这几个月就开足马力恶补。说是恶补 因为上大学时看的大多数都是有关国外的书籍,尤其是什么什么论、什么什么主义、什么什么史等等的,反而忽略了有关国内的书籍。透过这机会终于可以更好的了 解大马的历史及社会的演变了。













这些书大多数都是在1995年至2007年间出版的。读着读着,突然觉得最近几年在平面或网络媒体的评论好像不如九十年代或二十一世纪初那般扎实有劲了。或许和那场报变有关系、或许是近来反对党的空间大了所以许多人都加入他们了,或许现在做的人多讲的人少了,或许……

以上只是开头,我想说的是我爱马来西亚,虽然有人说海外国人没有资格谈爱国,更有朋友批评我们没有在国内交所得税,妈的,真想介绍那位朋友给社会主义党的朋友认识。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有一班KL的“高等教育份子”竟然说他们欣赏巫统多过马华,因为至少巫统勇敢争取马来人的权利,我昏~

每个身在国外的人都有自己的原因,这种种原因以后才分享。

而我并不是因为贪图这里的兑换率高才过来的,说起来刚开始时我对于会留在这里工作其实是蛮失望的。话说我在大马工作三个月辞职后混了一个多月然后拿到了一份上海的工作机会,那是间新加坡公司,就是那间最近在上海因为迁厂而闹工潮的那间。怎知就在我在开工前一个星期到新加坡准备报到时那公司竟然打电话告诉我说申请不到我的中国工作准证,所以要和我解除合约。幸好我没能去成,才能和我的女友有更多的时间相处,哈哈。只是可惜没能去成天上人间,这句是废话。表哥看我既然都到新加坡了就试试在这找工吧,而我就在他家暂时住下,间中也有回家,同时更趁这找工的空档期狠狠的和女友拍拖。不久后就获得三间公司的录取通知,一间是石化业的,一间是电子业的,一间是做产品研发的,为此我还烦了好一阵,不知要选哪一间。

我想我是劳碌命的。从我辞职到找到新工作也只是两个多月的时间,可是我记得那段时间我其实是蛮心慌的,那种整日不做工的心慌,哎呀。。

然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接下去是另外的故事了。

Sunday, October 30, 2011

十月乱读

《青天白日凉飕飕》 ——陈政欣著,2010年,南方学院马华文学馆。
在图书馆的展示架看到这本书,随手就把它借了。

《美丽的痛苦》 ——钟文音著,2001年,大田。
作者早期的散文集,分几次才读完,结果逾期换书,得罚款。


《旧政权新政府》 ——潘永强编,2004年,大将出版社。
此书收入了多位作者的分析评论,计有丘光耀、王国璋、刘镇东、陈泓缣、陈美萍、黄田荣、黄进发、唐南发、傅向红及潘永强。书中各篇以不同角度及方法详尽分析了大马2004年的选举结果。让我在选举分析上开了眼界。


《在路上》 (On the Road) —— 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著,王永年译,原著1957年,中译2006年,上海译文出版社。
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让我见识了六十年代嬉皮人物的精神面貌及生活风格。读着让我不禁思考,我的道路是什么?

《当我们旅行:Lonely Planet的故事》—— 托尼·惠勒 / 莫琳·惠勒,2007年,聯經出版公司。
Lonely Planet创办人夫妇分享他们的故事。他们在七十年代邂逅然后一起从欧洲穿越中东、南亚、东南亚,最后落脚澳洲。他们的经历让这本个人融合公司的自传读起来像本旅游书。Lonely Planet, 是当年嬉皮精神留给人们的其中有一个礼物。

Sunday, September 04, 2011

阅读钟文音

《从今而后》
难得我也阅读了最接近爱情小说的小说。这本不是作者非看不可的作品。但不看又怎么知道呢?呵呵 ,既然看了,也就看了。
1。http://post.books.com.tw/bookpost/blog/8934.htm
2。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089096

《过去——关于时间流逝的故事》,收录作者1998年至2001之间的短篇小说。卷一至卷四,分别以「童少」、「年轻」、「盛年」、「迟暮」分章,当然的每篇小说也与主题相对应。

“……过去仍然存在,只是必须告别,无论青春、愚痴……”

1。http://www.mingdao.edu.tw/readclub/book59.html


这本书值得读。
读了《在河左岸》才发觉之前读的《艳歌行》及《短歌行》是此书的前传及延续。

“這座島上,河流分割了土地的左岸與右岸,分別了生命的貧賤與富貴,區隔了職業的藍領與白領,沉重混濁的河面倒映著女人的寂寞堤岸,男人的欲望城邦。

《在河左岸》鍾文音書寫家族漂流史詩,一部流動著輕與重,生與死,悲與歡的生活紀錄片,人人咬牙堅韌面對現世,無非為了找尋心中那一處沒有地址的家。”

1.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14441

2。http://www.google.com.sg/url?sa=t&source=web&cd=2&ved=0CCAQFjAB&url=http%3A%2F%2Fwww.srcs.nctu.edu.tw%2Fcssc%2Fessays%2F2-2.pdf&ei=JYZjTq-GBYjQrQeTyP2XCg&usg=AFQjCNFyFyCqjiMJrfhteutjOqyBC2q4sQ&sig2=Z3ARxVukSap2757_6BgHGA

有关海南的旅游书

开斋节前的几天去了海南自助游四天。因为时间有限,不想太匆忙赶路及走马看花,所以决定只在海口一带游走,打消去三亚及海南东部的念头。

启程前几个星期去图书馆借了几本海南的旅游书,图里中间那本是最实用的,资料丰富详细。左边那本则是一位作家对海南岛各景点的亲身感受,读来格外感同身受。右边那本我翻了翻就放在一边了。这是写给导游看的书,不适合自助旅客,书中是每个景点的导游介绍及讲解稿。

第二张图里的《海南旅游地图册》是在海口明珠广场的创新书局买的。主要是为了看海口的地图,这样行走时才有方向感及安全感。

这是中国有关当局在街上分派的海南地图,对我来说算是最好的纪念品。 从地图中可以看到中国把东沙、南沙、中沙及西沙群岛都划入了国家版图。

Sunday, August 14, 2011

白色风暴



读着这本书时让我感到好像在翻着一个人的犯罪史。
此书写来深入浅出,适合小学生到阿伯阿婆阅读。
近来除了有关当局出版了许多官方史书及人物传记,民间也推出了不少相对应的书籍,例如《<华惹>时代风云》、《方壮璧回忆录》、《情系五一三:一九五零年代新加坡华文中学学生运动与政治变革》及此书等。
当年的人物现在都已六、七十岁了,趁还来得及的当儿整理及出版历史资料及口述历史,或许也算是个可实现的归宿吧。

相关链接:
1.反思历史的年代
2.白色风暴

Saturday, August 13, 2011

短歌行


那个年代什么都可以很短,
有的人生命短、有的生活短、有的亲情短、有的爱情短、而最短的,是肉身高潮的刹那。

本书是作者的岛屿百年物语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艳歌行》,第三部是刚于七月出版的《伤歌行》。
作者在本书书写台湾战后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家族纪事,时间着重在台湾战后至70年代,场景主要在云嘉一代,对于读惯台北故事的我,是新的阅读体验。

此书以男性发声,每章由不同的家族男性发声,时空交替的书写频密出现,读者得快速跟上场景及时间的改变,这写法用在家族纪事书写有点太过流动纷杂之感。但是只要跟上了节奏,此书读来绝对澎湃激情。

文学也是历史,它甚至比史书更能让人对历史产生深刻的感受及具体的想象。

相关链接:

1. 短歌行 - 鍾文音 (博客来书籍馆)

2.遇見鍾文音 在海邊卡夫卡 - 專訪文學家鍾文音

这城市。交媾。

在可以肆虐青春活得轻狂的年纪,他显得过于老成事故;
在应该圆滑​老练活得世俗的年纪,他却怀着赤子之心。
这种心灵与世俗的撕裂,​带来了精神的快感,却无可避免的让他在很多时候陷入孤单。
他需要​回到那海岸多情大地起伏溪流多愁天空善感的国境,而不是呆在这万​里无浪刻板单调的避风港。

但此刻他依然身处南岛,这正是他与世俗暗里交媾的讽刺指​证。

Monday, July 25, 2011

《豔歌行》的封底文案




青春女子漂流城市,逐租窩而居,
她們站在情慾風暴的肆虐路上,
半顛半狂,時哭時笑。

乖張命運無法預知無法試探,
有的日復一日為愛慾倉皇,
有的夜夜化淚水為夜店裡的汗水,
有的在職場裡與獸性者爭奪立足場域,
有的飛越國界,到陌生異鄉找回迷失的自我……

青春女子都懂歡笑,也懂憂傷;
都明白希望,也了解失望;存在慾望,也回首絕望。
生命艷歌綿綿不絕,一曲接一曲,直到瘖啞,直到整個時代,直到你我感傷……

鍾文音描繪台北城內異鄉女子群像,側寫八○年代以至二十一世紀初期的台北樣貌。橫跨二十多年的時代書寫,她呈現當代激昂氛圍,以及青春異鄉人與城市間的拉鋸、疏離、起落、斷裂……一段段情節,拼貼出台北近代面貌,也深刻描寫青春本質的嘶吼。
"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20821646493】

Sunday, July 03, 2011

这城市。兑换商。

这城市无时无刻不在迎接年轻的胴体进城。
青春的骚动让人觉得这里生机处处光影魅魅;
等沉沦够久了,才察觉那只不过是酒肉池林的美丽修饰。
在这里,你用青春兑换梦想,却从不知道兑换率,也无从得知。
看看周遭年长你几个年轮的人们,你暗想这应该是赔多赢少的赌注;
可你又觉得自己天生我才,就像那些人当年的自以为一样。
唯有等支完了青春,才能点算你从岁月获得了些什么,或者是岁月从你那偷走了些什么。
此刻耳际响起了青春的片尾曲。

Monday, June 27, 2011

兩本書——台灣舊書業及免費的商機



1。《半世紀舊書回味:從牯嶺街到光華商場(1945-2005》(博客來書籍館)

读了这本书,暗捶为什么不早一年找到它呢。那么我之前的台湾之旅就更充实了。
书中叙述了1945-1973战后鼓岭街的黄金岁月、1973年以后迁至光华商场后的转变、1981年后台北旧书业的空间再结构。
在每个年代里,作者都详述当时的旧书业概况、收书管道、旧书摊或旧书商的纪事。
这是本爱书人必读的书,虽然发生在台湾,但读书、搜书、买书、藏书的乐趣是大同的。





1。《免費!揭開零定價的獲利祕密》(博客來書籍館)

這是《長尾理論》作者的另一本著作。 英文及中文版都在2009年發行。
在現今上網就能摘取文章、音樂、影像等的年代,免費看是理所當然的。
以前屬稀少的東西在現在確實豐富得應該被浪費。
作者首先介紹了何為免費,它的歷史及心理學,過後就談到數位免費、免費經濟學的運作等。
第一類免費:直接交替補貼,例如買一送一或買甲送乙。
第二類免費:三方市場,例如消費者享受免費派送的報紙或免收費的電台,由廣告商付費給生產者。
第三類免費:免費增值(freemium),例如軟件生產者推出免收費的基本版給大部分消費者使用,少部分有興趣或有需要的消費者則付費購買升值版。
第四類免費:非金錢市場,例如生產者分享免費的資訊(如wikipedia)、免費音樂或其他服務,藉以獲取注意力及名聲。

“免費”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如何能從免費中獲利呢?某件東西的免費可能能讓其他東西更有價值。
閱讀這本書,就算不是想從免費中獲利,至少可以了解現在的商業模式。

Sunday, June 19, 2011

三書



1。《生態設計學-讓地球永續的創意法則》(十週年紀念版)(博客來書籍館)

這本書的英文原著在1996初版,並於2007年出了十週年紀念版。中文版則是在2009年翻譯出版了2007年的十週年紀念版本。
主要講的是設計,著重在建築及景觀設計,也有說到工業產品設計、污水處理等。
作者首先介紹了何謂生態設計學,過後就討論了生態設計過的五個原則:在地尋求解決方案(Solutions Grow from Place )、生態會計充實設計(Ecological Accounting Informs Design)、設計道法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人人都是設計師(Everyone Is a Designer)、彰顯大自然(Make Nature Visible)。


1。《全球樂活潮》(博客來書籍館)

樂活(LOHAS -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在現今已不是個陌生的詞了,近年來在各報章雜誌都可以看到從不同角度介紹樂活及教導我們如何用不同方法實行樂活的專題文章。
這本書日文原版於2006年出版,中文版在2007年面世。
據說作者是第一個在日本媒體中介紹LOHAS的記者。
這本書的目的應該是要介紹樂活的觀念及已經盛行在各地方的做法。書中涵蓋了衣食住行、醫療、休閒娛樂、金錢投資觀、教育及工作。


《環保與生態-認識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
1995年出版的書。書中介紹了地球的主要生態系統及它們面對的威脅。
在《第一部、全球一瞥》,介紹了地球及自然界、水循環、人口爆炸等。
《第二部、醫治大地的創傷》,講述了原始森林及熱帶雨林的生態及威脅、耕作及殺蟲劑的破壞、人造沙漠、再循環與廢物填埋危機等。
《第三部、被污染的空氣》,敘述煙霧的禍害、溫室效應、臭氧危機及酸雨等。
《第四部、海洋——生命之源》,介紹了海洋及沿海生態系統、剖析漏油事故、珊瑚礁的作用及鯨魚遭受的危害等。
《第五部、淡水——河川的生命》,講述了濕地、湖泊及河流的生態、污水處理的原理等。
《第六部、能源之謎》,談及人類繼承的化石遺產——石油、煤和天然氣、切諾比核危機及替代能源等。
《第七部、人工環境生態學》,觸及病態大廈綜合症、家庭生態學、都市中的野生動物、電磁場的危險性及遺傳工程學的爭議性革命。
此書出版距今已有十六年,書中談及的科技有些已有長足的進展,有的危害卻依然存在,甚至日趨嚴重。
書中圖文並茂,21.5cmX27.5cm開本,老少咸宜,特別適合當小學生的課外讀物。

Sunday, June 12, 2011

進化中的選民



1。《選民進化論--如何選出最佳候選人》(博客來書籍館)


這本書的英文原著書名是——“Won’t Get Fooled Again - A Voter’s Guide to Seeing Through the Lies, Getting Past the Propaganda and Choosing the Best Leaders”。

它是一本"指南"(guide),不是“論”。
看看書本的目錄就覺得它是多麼的切中我國社會的要害。
也因為是本指南,所以不會深澀難讀,卻也不流於膚淺取眾。

“我們需要更好的領導者,但我們得先讓自己變成更聰明、更嚴格的追隨者。
透過本書,我們將逐漸磨利手中的「追隨之劍」,讓它能夠賦予領導者力量,同時也能斬斷這股力量。
現在也該讓貪腐政客、無能官僚及所有濫權者知道,我們不會再容忍他們的失敗與背叛了。”

如果大家都讀了這本書,國陣已不知倒台多少次了。

Sunday, June 05, 2011

反恐一書



1。《全球反恐戰爭》(豆瓣读书)

2。針對此書的反駁

×××××××××××××××××××××××××××××××××××××××××××××

就如作者的自序:

本書記錄與解釋當代世界一場特殊的戰爭——「全球反恐戰爭」,時間涵蓋一九七九年至二○○六年,重點則放在二○○一年九一一事件以降,以迄二○○六年夏天,大約五年間的戰局演變。

性質上,這是一部有關於政治與戰爭的專書。就像所有的戰爭一樣,不理解政治背景與原因,將無法理解戰爭的起因及指導戰爭行進的戰略考慮。同樣地,不理解戰爭本身特有的軍事邏輯,也將無法理解戰爭的政治影響,以及由此而來的後續發展。因此,本書著重於戰爭原理,以及戰爭與政治之相互關係的分析。

戰爭原理要求著人們注視全局。就像所有的大戰一樣,戰爭很少是單純的「雙人賽局」—— 兩個行為者之間的競爭,而更多是「多方賽局」—— 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行為者之間的競爭。毫無疑問,「全球反恐戰爭」的主角是美國與奧薩瑪.賓拉登的「基地」,但是,雙方的衝突涉及其他行為者—— 包括相關的主權國家與非國家行為者的利益,因而不可避免地將其他的行為者捲入,而誘導與指引這些行為者行動的邏輯,並非反恐,而是自己在特定時空中的利益。這種「多方賽局」的特殊性質,使全球反恐戰爭的主軸,未必總是反恐,而是各自有異的思慮混合交錯,導致戰爭的內容變得更為複雜,恍若「戰爭之霧」—— 戰局中的當事人彷彿置身霧中,再怎麼努力也看不清前路。因此,基於解說上的需要,本書不僅在記錄與解釋「全球反恐戰爭」的政治與軍事,同時也在必要之處,處理當代世界政治、中東衝突、伊斯蘭世界內部的角力,以及特定國家的地緣政治。


××××××××××××××××××××××××××××××××××××××××××××××

讀著這本書的當兒,中東北非傳來了人民革命的新聞。
讀完了這本書不久,就傳來奧沙馬被擊斃的消息。
美國的“反恐”戰爭進入另一個階段了嗎?
讓我們拭目以待。

Sunday, May 08, 2011

懒惰写,但又很想介绍的一本书

《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讓你健康有魅力的城市設計》

这是作者的部落格

这是作者的面子书

这是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
与坊间看到关于绿色经济的书籍不同,这本更强调观念改变的重要性。

作者以本身的专业背景及亲身体验,从城市个性、交通、水源(河流)、消费习惯及城市修复等方面提出了永续都市的观点及打破长久以来都市发展规划的谬论,再配以各地的实例,在在地震撼了我的观念。

不做多介绍,请直接上网去搜查吧。

××××××××××××××××××××××××××××××××××××××××××××××××××××××××

发展中国家如我国,正在重复着西方国家几十年前的发展步伐,包括了城市的规划及建设。
但时至今日,一些当时的观念已被证实是错误的。
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改变都市发展的方向及方法,
而身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以免重蹈覆辙,不然受害的是我们的国土及人民。

我国的环保运动目前为止也只是在强调回收及再循环,孰不知这做法并不见的真的能保护环境。
因为回收及再循环并没有减少人造垃圾,只不过是延长了物品变成垃圾的时间,
而且借着回收及再循环的“救赎”感,人们可能更放肆地消费及浪费。
环保,现在也常被狭义地定位为能源问题,以为借着替代能源就能解决环境问题。
最根本的问题是消费观念必须改变。
读了这本书,发觉我们真的是襁褓里的婴儿。

Sunday, April 17, 2011

在伤心咖啡店里追求自由

炎热的星期日下午,时间被无限拉长,近乎静止不动,窝在沙发打了个盹,梦见与邻居小孩嬉闹的童年午后; 不知何故惊醒,天色已暗,想到明天又是新的工作天,心里只觉得烦躁。
啊,我被生活囚禁了!?

******************************************

趁着周休两日,一口气读完朱少麟的第一本小说——《伤心咖啡店之歌》。在大学时读过了她的第二及第三本小说——《燕子》及《地底三万尺》,是向屋友借的。 直到现在,才读了她的第一本著作,对于在这城市生活了三年的我来说,时间却是如此的恰到好处。

《伤心咖啡店之歌》,描述了生活在都市(台北)的一群年轻人对当前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所提出的质疑。一群抱有不同价值观的年轻人,透过他们之间的对话及生活,作者仿佛是在思辨自己内在的价值矛盾,而这矛盾也是潜藏在我们心里的。

书的主题是自由,存在主义里的主题之一。不管拥抱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书中的主角们最根本的追寻是——自由。
透过场场的对话及种种的举动,书中人物对自由的定义及意义各有不同的看法,也代表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这些冲突都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无关年龄的代沟,而是资本社会发展以致价值多元(抑或是价值错乱)所产生的矛盾。

书中主角马蒂最终理解了真正的自由,却还来不及实践,就死于一场意象不到的意外。
而其他的主角则各有各的归属,不管那是自主的或是无可奈何的。

******************************************

“自由并不存在。这两个字只是人类跟自己开了一个玩笑。”

“自由像风,只存在于动态中。……你能够捕捉风住风吗?停止的风就不再是风了,那只是一缕沉闷的空气。自由也一样,要不你再追求自由中,要不你就在失去自由,你只能在这两种动态里怀想着可望不可即的自由,但是你得不到它。”

“自由只来自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情爱,还包括对一切理想的追求。当你心中燃起那种火一样的热情,在自己的意志驱动下,全心全意,不顾一切阻碍去追求,别人非难你,不怕;环境阻扰你,不怕;因为你已经完全忠于自己的意志,那就是自由。”

“而活着的生命啊,在长存的天地里是何许的短暂渺小,穷其一生地并发光亮,以为自己达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事实上连痕迹也不曾留下。人是风中的微尘。马蒂想到她在台北多年的辛苦生活,那些地盘之争,那些自由之争,即使争到了,又算什么?人只不过是风中的微尘,来自虚无,终于虚无,还有什么好苦恼执着的呢?就算是什么也不苦恼执着,结果还是一样,生命本身,和无生命比起来一样地虚无,一样地没有意义。”

“……生命的意义不在追寻答案,答案只是另一个答案的问题,生命在于去体会与经历,不管生活在哪里。繁华大都会如台北,人们活在人口爆炸资讯爆炸淘金梦爆炸的痛苦与痛快中,这是台北的滋味,这是台北人的课题。也有活在刺棘林叢中的安坦德羅人,他們的生命舒緩遲滯,享有接近動物的自由,卻又限制於缺乏文明的困苦生活,這是曠野中游牧的滋味,這是他們的課題。

选哪一种生活都好,马蒂体会了。哪一种生活都有它必须经历的路途,即使从一切生活方式中逃离,像浪遊的耶稣,他还是在经历;经历过了,收进自己的意识里,有朝圆满接近了一步。有的人走的快,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人所不能体会,有的人走的慢,有的人原地踏步,有的人走回头路,有的人如行尸走肉,不思索,不体会,但这一切都还是经历。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因为这样,所以死亡也有死亡的意义,死亡是人生中另一种经历,人把它视为悲伤。在朝向神的虚无之路上,这种悲伤只是心灵被练得晶莹剔透之前的,自力撕扯出的裂隙。”

Sunday, March 20, 2011

林浊水的历史剧场



《歷史劇場-痛苦執政八年》(博客来书籍馆)

林浊水的身份及经历写的这本检视民进党执政八年的种种错乱,我想会比坊间许多喧哗取众的这类型书籍更值得一读。

有人说“虽然其中有很多主观之处,但毕竟林浊水是在「接近权力,却又不真正拥有权利」的地位上写就的,不失为一个提供资讯的管道。”

对于习惯了打游击战的民联,在执政了三个州属后,照理说会较以往有更多的资源及空间练习打正规战,以便向布城迈进。在这当儿,抽空读读林浊水的《历史剧场》,不失为一种(过早的?)准备。

Tuesday, February 15, 2011

转载某本书的某个推荐序



《反叛的凝視——他們如何改變世界?》(豆瓣读书)
《反叛的凝視——他們如何改變世界?》(博客来书籍馆)

推薦序3
那個黃昏,第一次聽到美麗島的歌聲
范雲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2006.12.18

  一個人無法選擇何時出生,就像她/他無法選擇在哪一個歷史時空下進入大學。
   

猶記得那一天傍晚,一九八六年的秋天,台灣還未解嚴,也許是十月,也許是十二月,天氣有點冷。剛成為大學新鮮人的我,參加完一場系上所辦的迎新座談,走 在椰林大道上,夜色漸沈。遠遠地,椰林大道盡頭的台大校門口,隱隱的燈光,聚集著人潮。好奇的我,走入人群往前探去,看到聚著光的人群中,有人拿著麥克 風,站在破舊的木箱上,旁邊有人手上舉著大海報。演講的人解釋著,海報上畫的是箝制台大言論自由的流程圖。

  我入迷般地忘了回家的匆忙,聽著與 看著這些有著成熟卻又略帶純真眼神的學生們輪番控訴大學的不義,他們慷慨激昂的熱情與條理分明的論述深深地吸引了當時十八歲的我。剎那間,我彷彿感受到了 小時候閱讀未央歌時,所嚮往的那個代表著青年理想主義的大學氛為。這就是了,這就是我來大學的目的,我在心底呼喊著。我感到相當興奮。所有陳腐的、教條 的、不公不義的,都會被批判。大學之所以為大學,的確不同。

  很快地,演講會到了盡頭,兩位同學拿出了吉他,介紹即將演唱的一首歌。叫做「美麗 島」,他們說。「美─麗─島」,成長在戒嚴時代,受到黨國馴化教育的我,聽到美麗島這三個字好像觸了電似地,聯想到兒時記憶中的美麗島事件。我有些感嘆, 更多的是不解──為什麼這些充滿了正義感與理想主義的大學生會和「台獨」掛上邊呢?奇怪的是,當我開始聽他們吟唱起這首叫做美麗島的歌時,我卻不由自主地 喜歡上它悠揚的旋律以及動人的歌詞。從此,「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這幾句像童年鄉土般溫暖的歌詞,就留在了我的心版上。

  如果當初沒有剛好在那個黃昏,走過台大校門口,如果沒有在那個黃昏,聽到美麗島的歌聲,我,還會不會是今天的我呢?

   我不知道。我只記得,參加過那個「非法的」校園群眾集會後,過了一兩個月,我走進了一個叫做大陸社的社團辦公室。為什麼會走進這個有著奇怪名稱的社團 呢?其實,只為了系上學長的一句話:「台大沒有人在唸書,大概只有『大陸社』這個社團還有人在唸書吧」。這個被認為「還有人在唸書」的社團,吸引了我的好 奇心。我按圖索驥地找到了校園偏僻角落裡的這個社團。放膽踏入後,同時驚喜地發現,這個社團隱然就是「那個舉辦非法演講要改革大學的自由之愛」的秘密基地 之一。決心要親近這群人的我,在牆上寫著「馬克思主義讀書小組」的報名海報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加入大陸社之後,果然,我的大學生活開始充滿 了知識與行動的驚奇挑戰。從讀書會裡,硬生生地啃著「德意志意識型態」「費爾巴哈論綱」的困頓,到某天在社辦裡因為詢問「謝雪紅」是誰,換得的滿室尷尬。 「她是台共」,有人好心地以這四個字回答。我在心底質疑這是個「被知識異化」的團體,因為人們用了太多抽象高遠的術語只為疏離彼此。然而,我又無法不被這 些知識的魅惑所吸引。我渴望熟讀所有的批判知識,也渴望理解台灣這塊土地上我所不知道的歷史。於是,我開始蹺課,開始讀書,開始牙牙學語,開始咬文嚼字。 我真心地相信,學會了這些迷離難解的文字之後,我將會發現人間的真理,而真理的背後必然帶有一個美麗新世界的承諾。

  大一升大二的那個暑假,一 封將愛慕隱藏得很好的信問我,「難道,你就要成為一個馬克思女孩嗎?」。也是在同一個夏天,一個社團學長質問我,正當我們漫步在河岸美好的風光中時,「統 獨左右的象線上,你站在哪一邊?」。他嚴肅地問。青春正盛的我,急於回答這些時代的扣問,我參加一個又一個的營隊:從學術研習、台灣文化、校園民主,到議 事規則,熱切地像是要為即將到來的革命做好一切可能的思想準備。日子,在閱讀、辯論、再閱讀與再辯論之間,溢得滿滿。大學二年級的我,在校園刊物上發表文 章,用批判的概念仗量大學的高度;和同儕一起動手,在文學與歷史之間摸索拼貼關於土地與人民的圖像。當然,我們振筆疾書寫就的文章永遠不會忘記批判政權的 不義。

  當時,我們是相信「關懷必先瞭解,學術優於政治」的。只是,隨著校園局勢的步步高升,我們之間,不斷地發生知識與行動倫理的激辯:「我 們是盲動主義者嗎?」「誰又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該不該讓大一的學弟妹簽署大學改革請願書?」「除了意識型態的批判之外,我們有沒有更多深刻的 社會分析?」。密密麻麻紀錄著一場又一場討論的筆記簿,我換了一本又一本。像塊急於吸收一切養份的海綿,很快地,我從讀書會走向行動。情勢的不義無法等待 我們冗長的倫理思辨──知識不及精鍊,膽識則越練越勇,我們沒有選擇地、熱烈地活在後解嚴時代的校園裡。我們相信我們必須扮演改造大學與社會的急先鋒。

   六○年代的歐美學運以及總總激進傳說,在當時,還未被商品化;反叛與革命也並未成為青年美學。但是,各國學生運動的書籍與理論,卻已經在台面下開始流 傳。有人會在酒醉後高唱關於革命的搖滾歌曲──似乎只有異鄉需要被翻譯的革命,才配得上青春高貴的血液。只是,校園中發生的事件,也許過於溫和、也許永遠 不夠激進,但比起書本裡遙遠在他方的革命,總是更為真實貼近。椰林大道的傅鐘前,三不五時,就有人要辦說明會或演著行動劇。拿起擴音器在校門口演講,即使 駐足傾聽的總是少數,也足以讓人熱血沸騰。勞工、環保、女性主義、下鄉,我們,在各個議題穿梭間,認真努力地操練著反抗的姿勢。

  然後,似乎就 在轉瞬間,運動風潮在九○年代那幾年的狂亂裡,像海嘯般地席捲了我們中的每一個人。三月學運,五月學運,四一七、五一九,五二○、十月十日。所有的數字都 具有特定的政治意義。我們變得總是在街頭相遇。街頭警察的盾牌與亂棒,就像是青春必須配戴的勳章般地,我們見證領受了國家的暴力。即使是那麼地輕微。然 後,我的台語,在街頭學到的字彙永遠很政治,也越來越流利。

  回想當時,我是在我們的學運被當成真正的學運看待之後,就想要離開了。我渴望認真 讀書。運動的熱情與承諾,並沒有被遺忘。但我惶惶然覺得一切並沒有準備好,那些關於「我們的運動」所需要的社會分析。重返研究所後,一九九四年,我離開台 灣,前往西方學院的殿堂,想要將一切屬於集體與運動的過去留在身後。

  異鄉學院裡歌德式高聳的象牙塔尖,與湛藍的天空,果然讓我暫時遺忘了紛擾 的故鄉。除了努力學習用英文讀書之外,我看戲、畫畫、跳舞、旅行。體會空間與建築。嘗試在異文化裡自在行走。學習用身體,而不是用大腦思考。學習,回到姊 妹情誼的分享,不再繼續和男人爭辯。我想,我想要瞭解,除了運動,除了集體之外,人生的各種可能。

  終於,我確認,人生是為了求真、求善與求美 而來。學術是,運動與政治也是。我們的手段永遠不能也不應異化了原初的目的。學院蜿蜒路上的困頓,像禪修,冥冥之中引領我走向不同的光。那些曾經在記憶中 被迫暫時遺忘的理念、路線、矛盾、鬥爭以及國家體制的民主化應不應該具有優位性的討論,如浮流隱現般地轉化成學術的語言,回潛到我的大腦,以另一種全新的 面貌和我對話。大雪茫茫的冬天夜裡,綠芽像插電般地迸出枝頭的春天早晨,電腦螢幕前,飄著咖啡香味的窗邊,我在學術格式的寫作中,一字一句,學習用別人聽 得懂得的方式,進行一個又一個微小知識的實驗。

  二千年政黨輪替後回到台灣。奇妙地,如今,我又回到曾經熟習的校園。椰林大道依舊。只是路上,看不到手工繪製的海報,發傳單的永遠是補習班。BBS上,聽說,偶而會出現喧鬧的爭辯。

   當我站在講台上,講述到馬克思的異化概念與實踐哲學時,台下有幾雙眼神,開始閃爍著我曾經熟習的那種晶亮。我以平和地腔調告訴學生:馬克思不是用來嗷牙 學語的反叛符碼,也不是唯一基進的意識型態,它可以是一種價值關懷、一種社會分析,或,一種政治路線。───然而,下了課回到辦公室,我心中仍然竊喜,還 是有被馬克思凝視的眼神,所召喚的年輕靈魂。

  當有學生忍不住在私下聊天時問起,老師,你看來這麼溫和,當年怎麼會參加學運呢?我有時不想回答,有時也許就說,一切都要怪二十年前的那一天,黃昏的校門口,那首叫做「美麗島」的歌是如此迷離與動人。

  僅以這篇小文送給張鐵志的新書「反叛的凝視──他們如何改變世界」,紀念那段我們曾經在一個小小的社辦裡交疊走過的青春。

Sunday, February 06, 2011

想象的共同体



《想象的共同体》
副标题: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原作名: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作者: Benedict Anderson / 班尼迪克.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出版年: 2010-5-6
页数: 368
定价: NT$38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571352077

“……

民族: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它是想象的,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连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

民族被想象为有限的,因为即使是最大的民族,就算它们或许涵盖了十亿个活生生的人,它们的边界,纵然是可变的,也还是有限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把自己想象为等同于全人类。

民族被想象为有主权的,因为这个概念诞生的时代,启蒙运动与大革命正在毁坏神谕的、阶层制的皇朝的合法性。民族发展 成熟之时,人类史刚好步入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即使是普遍宗教最虔诚的追随者,也不可避免地被迫要面对生机勃郁的宗教多元主义,并且每一个信仰的本体论主张与它所支配的领土范围之间也有不一致的现实。民族于是梦想着成为自由的,并且,如果是在上帝管辖下,直接的自由。衡量这个自由的尺度,与这个自由的象征,就是主权国家。

最后,民族被想象为一个共同体,因为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与剥削,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种深刻、平等的同志爱。最终,正是这种友爱关系在过去两个世纪中,驱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甘愿为民族,这个有限的想象,去屠杀或从容赴死。

……”

没什么比读到能让脑激荡的著作更让人满足的。

Sunday, January 30, 2011

庸人主义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对抗21世纪的庸人主义》


工具主义及专业化的分工,使知识份子已不存在,有的只是专业人士。
相对主义的盛行,使人们不相信有普遍性的真理,以致“知识分子的权威并不建立在表现真理的能力上,而是建立在捍卫特定群体身份或专业身份的能力上”。


为了扩大大众的参与,教育、文化、艺术,甚至政治都变得弱智化及媚俗化。
为了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而把“教学标准化,并简化成容易向学生灌输、易消化执讯的风气,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讲义文化”(Handout Culture)的出现。取悦学生很快成为重要的机构准则。学生并不期待去研究(study),而是去学习(learn)”
博物馆及艺术馆展出大众有兴趣的主题或艺术品,甚至把馆里打造成休闲中心,有咖啡馆、孩童游戏空间等。
政治变成了考验谁最能与大众联系及受大众欢迎,政治内容不再重要。

工具主义及市场力量使大众对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想嗤之以鼻。
艺术文化也被量化以审核它对社会的贡献。

我认为扩大大众的参与(手段)是个进步社会(目的)该做的,但同时间我们也要认同追求真理的理想。
可现在手段却变成了目的,导致问题失焦了。
学术自由并不是要把大学变成象牙塔,使大学远离社会; 而正是独立自主为它创造了一个空间,不必屈服于外部利益而行使职能,而其成果是社会所共享的。
艺术文化有它本身的内在价值。
政治除了要听取人民的意见,但也有长期的使命。

作者在书里对知识的贬值和丧失意义,作了很多现象描述。
虽然主要说的是西方社会,但对我们肯定有参考的价值。
这是本小而扎实的读本。所探讨的深度,比我上面乱写的深入许多,值得读。
更多书评,去《豆瓣》吧。

Sunday, January 23, 2011

迎接2011

每个人都懂得说道理。每个人说的道理都有一些道理。
每个人的道理都局限于他的经历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唯有你自己,最清楚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最有道理的。

八个月过去了,情况终于好转。
新年要到了,踏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人生的新阶段(一早)已经开始了。
成长让人喜悦,谢谢你们。
把时间拉长,一切也终究会云淡风轻。

我们习惯了把一切都怪在城市上。
其实城市也只不过是人类依据自己的欲望而塑造的产物。
问题还得回到人本身,别推卸责任。
我们习惯放大别人的缺点,藉以自我感觉良好。

读万卷书或能让人包容不同的思想。
行万里路或能让人珍惜不同的文化。
阅人无数或能让人尊重彼此的差异。

时间是生命的材料。
时间会过去,但记忆不会,记忆是凝结了的时间。

谨此告别2010年。

Sunday, January 16, 2011

睡前放屁

历史本不会亏待我们的。
我们曾经被殖民被搜刮,但我们却被赐予了石油这黑金,
我们西边南边有印尼东边有菲律宾为我们遮风挡雨,不需调配资源应付天灾;
地处东西方运输要道,天然资源丰富(天然资源轻轻的四个字,包括了金木水火土),人才众多。
五十多年了,我们的国家有没有策略性地发展?
可惜当政的一就是没脑,二就是贪污腐败;
再加上大众的沉默,
导致我们错过了历史给我们的机会。

我们可以没创意,可以没有天份,但只要肯向其他国家学习,取其之长,就能少走许多冤枉路了。
国家制度、交通、教育、健保、卫生、工商业、金融财政等,许多理论可参考,更有许多国家可当例子。

新加坡这家族王朝,虽然是没政治可言,但却把仅有的地理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平静的码头使其有条件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及亚太区最重要的石化业基地,广纳人才的制度打造了区域性金融服务业终站,加上建国初期为了满足就业需求而大力发展的电子电机业,以此种种带动了国内中下游企业的发展,加上近年来发展的第三产业及生物科技,都不是奇迹,而是人为的。这里的成功,原因一是自己的努力,二是邻国的失败所赐。

反观我们,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却也浪费了。
等我们把国家资源变卖完了,等其他国家把握时机发展崛起了,我们就只落得讨乞的下场。